|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古时老师收录弟子时,要举行拜师仪式,弟子要向老师行三跪九拜之礼。拜师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初开办私学、广纳门徒的至圣先师,孔子不但要负担门弟子的食宿,就连学生父母的口粮也要给。对学生的谋生之路也要负责,有为政之道者推荐去做官,有经济头脑者推荐去经商;甚至对学生的婚、丧之事也要孔子去主持操办。千百年来,对门下如斯尽心尽责者唯孔子一人而已;老师对学生有如斯洪恩,自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古时的师生关系,亲如父子一般。 唐代韩愈作《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慢慢地流行“拜师学艺”,诸如手工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各行各业也盛行拜师之职业民俗。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举行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那怕是学剃头、修脚手艺者,拜师时也要行三跪九拜之礼。 禅门行者以善财童子历百城烟水境界、遍参五十三员善知识为南询精神,登山涉水,千辛万苦,踏破铁鞋,行走于江湖间,为就是寻师访道。否则成为真正师徒关系,还须讲究“机缘”;惠能《坛经》有“机缘”品。佛陀无缘摄化者,往往指归阿难陀去度化;惠明在五祖会下三十余年未能彻悟,却在惠能一言半语下亲见本来面,这说惠明彻悟机缘在惠能座下而不在五祖座下。若师徒机缘未熟者,万勿强求。 唐代的从谂禅师住赵州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寺),曹州郝乡人,姓俗郝;童年于曹州扈通院,从师披剃。为具戒,便抵安徽池州普愿山参谒南泉禅师,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门下出类拔萃者,本分事接机,平常心是道,禅风远播,门徒甚众。赵州至普愿山时,适南泉禅师偃息曲录床上。南泉见赵州来参拜,就曰:“从何处来?”赵州曰:“从瑞像院来。”南泉曰:“既从瑞像院来,还见坐像么?”赵州曰:“不见坐瑞像,只见卧如来。”南泉曰:“汝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赵州曰:“有主沙弥。”南泉曰:“汝主子在什么处?”赵州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南泉见赵州沙弥对答如流,对赵州甚为器重,并许入室参叩禅要。就此入室问答机缘,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主宾双换,照用交参;于心心相印处,突显其师徒间之亲密无间。南泉赵州父子深契马祖洪州禅真传秘髓,合演了诸多坐断天下人舌头的禅宗公案,诸如“南泉斩猫,赵州脱履”等,大展“平常心是道”的禅风。赵州深受南泉禅益,终生追随,寸步不离,犹阿难之于佛陀、章安之于智者。直到南泉入寂后,赵州还守塔三年方离去。那时赵州都年届八十高龄了,才行脚参方;可谓“赵州八十始行脚”。 拜师当如赵州,收徒应学南泉。师徒间心心相印,默契自若。赵州视偃息禅榻上的南泉为卧如来,敬师若佛,于竭诚恭敬处大展拜师仪式之无比殊胜。如斯拜师,方名真正拜师者。近代印光法师发愿不收剃度弟子者,一则惧收不到贤良弟子而辱师门,一则鉴于末法众生少有真心拜师出家者。印老对于去信求皈依求赐法名者,若以“敬上”等为信末结束用语者,不肯屈伸“和南”、“拜上”、“作礼”等谦下用语者,一概去信推辞不纳。若不于竭诚恭敬处发心拜师学道者,欲得佛法实益者无有是处。连学剃头修脚手艺者,都要奉行三拜九跪之礼;更何况皈依修学佛法者,岂能不屈身行礼,谦下自卑乎! 灵山无相法师尝对我说:他不但不收剃度弟子,在家皈依弟子也一概不收。原因是大多数求皈依者,就是为了办个皈依证,去灵山观光旅游时可免百元门票。深圳弘法寺也是大发皈依证,花五十元便可办个皈依;好多人连皈依仪式都未参加,倒是办有皈依证;有弘法寺皈依证,进仙湖植物园游玩可免二十元门票。如斯皈依拜师者,实令人汗颜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