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6|回复: 0

我们拿什么回应“最感人校训”

发表于 2010-12-2 07:38: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大家都在议论一所小学的“最感人校训”:“行,我行,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行”。这句话被写在南京宁燕外来工子弟小学的校门口,让日日进出的孩子们大声喊出,时时牢记。

  这校训使我们心灵震撼,使我们内疚。谁都知道,对这些孩子,我们国家、社会、城市和教育系统欠他们许多,这也是这些年我们民生的最重要和最不该的欠账之一。

  以前,我们对此说了不少不痛不痒的关心话,也做了诸如赠送些新旧教学设备的“皮毛事”。现在,我们用什么来回应民工子弟的呐喊?唯有“同城待遇”了。

  做到这点很难吗?未必!例如,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在外来人口剧增下,坚持不设封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自2008年以来,全区投入近10亿元,使各校坚持无条件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10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其实谁都知道,现在某些地方政府上一个不知所云的“文化遗址工程”就不惜上百亿!正反经验告诉我们,想让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孩子同堂读书、同校嬉戏,根本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我们想回应民工子弟呐喊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了,他们努力学习,品学兼优,做到了“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行”,就有可能摆脱父辈的窘迫处境,不再成为“贫二代”吗?

  当下,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不要说民工子弟,城市普通人家子弟因为父母无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只有做“穷二代”;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或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轻松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成为“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和“星二代”等等。有人说,改革开放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无论家庭贫富贵贱,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能上大学和成就事业。现在,这一巨大成果正在令人心寒地渐渐丧失——在“我爸是XX”的高声呐喊中渐渐丧失。

  即使为了公平选拔的大学自主招生,都有一个明显的缺憾:穷孩子,生于穷乡僻壤的农村娃,随父母打工在城市生活的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正在这类高考高招改革中吃大亏,例如,考试中“钱堆出来”的“才艺”使“多元入学”正在沦为“多钱入学”。

  这种非公正和非正义的社会阶层固化,堵塞了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通道,减弱了包括民工在内普通人家孩子做中国梦的动力和行动。这不仅引起不少群众的不满,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我们如何让民工子弟照到明媚的阳光?让他们相信,经过诚实艰苦地劳动和学习,他们可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唯有做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句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我们只有用法律和制度保障为每个人的奋斗提供公平的起点,确保人人都有向上流动的动力和通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公正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使百姓小梦不断成真,从而实现更加伟大辉煌的中国梦。(顾德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