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28|回复: 0

模仿只是“山寨”产品的第一步

发表于 2010-12-2 07:43: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发展;这是“山寨”现象广泛产生的原因,也是看待“山寨”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模仿没有侵犯专利权人所声称的权利保护对象,将支持其生产,“要平衡知识产权拥有者和广大用户两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山寨”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各行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并率先在毛利较高、低端市场供给缺位的领域攻城拔寨。有媒体报道,时下最流行的“山寨”聚集于ipad等高端电子领域,“山寨”ipad使一向价格不菲的高科技产品卖出了“白菜价”,让中低收入者也有机会“尝鲜”,低价战略成为山寨产品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宝。

  然而,这些与正版产品形似神不似的“山寨”产品在风风火火上市之后,后续成长却往往乏力,创新性不强成为其致命伤。以曾经铺天盖地充斥市场的山寨手机为例,近年来销售萎缩迹象明显。究其根源,后续维修服务缺失、品质较差等硬伤掣肘了“山寨”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其间,虽然“山寨”手机也对超长待机电池、双模双待、手电筒、验钞机等新功能有所应用,但这些小打小闹的创新难以支撑其永续的生命力。

  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灵魂的模仿。日本在战后发展时期,曾经购买了美国的收音机进行研究,再发明出自己的产品。这一过程与当下国内“山寨”手机、“山寨”ipad的生产雷同。谁敢说,在日本自产的第一代收音机身上没有美国同行的影子?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堂而皇之的“山寨”?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关键就是日本人并没有止步于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化茧成蝶。所以,面对当下国内风行的“山寨”潮,我们应当更多地以一种包容、发展的心态视之。世界上没有几个品牌生来高贵,在艰辛的原始积累阶段,模仿与创新往往会相互渗透。但也要强调的是,如果“山寨”产品的创新性长期滞后于模仿能力,那么其高举的“张扬个性”标杆将会逐渐失色,而侵犯高端品牌知识产权的质疑之声将会随之放大。

  模仿只是“山寨”产品创新的第一步,走出法律边缘地带是国内“山寨”产品的当务之急。主管部门在提出要正视“山寨”现象的同时,也应当对处于幼稚模仿期的民族产业施以援手。这其中,由财政资金支持设立新型行业孵化中心、为刚刚崛起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向企业研发提供税收减免与返还等行政举措,将有助于推动“山寨”产品走向民族品牌的铸造之路。当自主创新成为国内“山寨”产品的另一大特色之时,民间创意的市场鲶鱼之效才能够得到真正彰显。(马红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