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一直很喜欢看《奇葩说》。
这么多期看下来,感觉最近的一期“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最精彩。
正反双方3辩过后,自由辩论,你来我往,话题讨论也深入,场面也很激烈。 总结下来就是: 正方认为:家里不富裕,要告诉孩子。 因为让孩子理解社会真相是父母的义务,早点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能让孩子珍惜所有,面对现实,激发他们的斗志。 反方则认为:家里不富裕,不能告诉孩子。 理由是,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孩子因为匮乏感而变得精神贫瘠,人生因此不敢追求。
这个辩题,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平心而论,一个家庭贫穷富裕,没有一定的标准,都是对比下的结果。 作为父母,如果条件不是特别优越,再看看充满渴望的孩子,那句“咱家不富裕”,我真的是说不出口。
有匮乏感的孩子,很难幸福
家里富不富裕,父母平时什么生活状态,孩子不会毫无感知。 就像蔡康永说的,当一个孩子穿着破旧的球鞋去上学,面对班上穿崭新名牌球鞋的同学,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富裕所带来的压迫感。 家里真的不富裕,父母不必强调,孩子自然会懂。
其实有些家庭,家里条件是可以的,但父母希望告诉孩子“不富裕”,潜意识里是希望,通过“穷养”激发孩子懂事、努力去奋斗。 让孩子为了摆脱贫困而奋斗没有错。 但这种说法,很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归因,让孩子误以为: 奋斗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摆脱不富裕,他会过度专注于物质。 这样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伴有不安全感,即便将来赚了很多钱,也依然会感觉到焦虑,很难停下来去感受幸福。 奇葩说辩手席瑞,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他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养你不容易”。 小时候去超市,他从来都低着头走路,不敢看超市货架上的东西,生怕自己想要。 后来,席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庭的不富裕,事业蒸蒸日上。
现在的他,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已经从那个贫寒的少年成为了月入10万都不在话下的“行业精英”。
可在内心,他一直焦虑,不敢停下来,更不敢不努力,仿佛喘口气自己就会被淘汰。 席瑞说:“随着之间的推移,或许改善了我的生活条件,但是我没有改变,尤其是那种对于窘迫的恐惧感。” 他成为了自己年少时最想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哪怕月薪10万甚至更多,他还是充满了匮乏感和不安全感。
《贫穷的本质》里说的:“贫穷是一种病,而且会遗传,它除了会带给你习惯,还会带给你贫穷的思维方式,会局限你的人生。” 这种迫于恐惧的压力,会让一个孩子时刻充满焦虑感,即便赚了再多钱,足够成功,也依然难摆脱精神上的“小气”很容易成为物质的“俘虏”,幸福很难够到。
我们辛苦养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孩子能幸福吗? 可如果孩子成长只为了逐名追利的工具,难以感受到幸福,那一定也背离了父母的初衷。
理智的金钱观,不是来自约束而是来自规划习惯的养成
“咱家不富裕”这句话还有一种语境。 父母害怕孩子攀比、浪费,希望孩子对待金钱和消费,能理智,有节制。 可“咱家不富裕”,并不是一种最佳的说法。 因为心理学认为: 一个有内在安全感,生命力发展健康的孩子,不但物质满足惯不坏,他还能明确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并由心出发进行消费,懂得节制。 孩子小时候,与其告诉他们“咱家不富裕”,不如早点教他们怎样规划消费。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到物质诱惑。所以,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要认识金钱,并签订“理财合同”。 孩子对自己的零用钱,有管理、记账义务,但支配权却只有一小部分; 而且每一笔零用钱,要拿出20%帮助别人,20%用来储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零用钱管理规划的好,还能得到多余的奖励。 这些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和自我规划,让洛克菲勒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至今已经繁盛了六代。
想要孩子在金钱和消费面前不盲目,“咱家不富裕”这句话,并没多大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点培养孩子的规划意识。 让孩子意识到,金钱只是工具,在投资消费和满足欲望之间,只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度,工具才会真正撬动我们的成长和欲望。 这样的孩子,将来无论贫富,都不易被欲望和金钱迷惑,都能把握好跟钱有关的“度”。
坚韧的内心,不能靠“逼”,要靠“养”
这期辩论,很难得的是,正方双方都有一个共鸣点,那就是: 无论告诉不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坚韧的内心。 一个孩子真正百折不挠内心,不是告诉他“家里不富裕”,激发他的潜能,而是在成人善意的保护下,促使孩子生命的力量自己长出来。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曾写过一本自传体小说——《佐贺的超级阿嬷》。 8岁那年,因母亲无力负担,他被送到乡下外婆家寄养。 可外婆也不富裕,家里除了一件破烂的茅草屋,几乎什么都没有。 可外婆从不刻意教育他“咱家不富裕,过日子要安分守己”。
那时,外婆每天4点钟起床,步行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打扫厕所和教室,挣钱养活昭广(岛田洋七小名)。 外婆很聪明,她走路时,在腰间绑一个绳子,绳子一头栓个磁铁,街上的废铁钉、铁片都被吸上来,阿嬷就拿去卖钱。 昭广想报柔道班,外婆实在拿不出钱,就告诉昭广,去马路上跑步吧,马路又宽又平坦。 好多次,家里没米做晚饭,外婆就让昭广去睡觉,说睡着就不饿了。 好不容易熬过晚上,昭广要吃早饭,外婆又笑呵呵地说:“早饭不是昨天已经吃了?赶紧去上学,中午吃营养餐”。 每当昭广抱怨家里穷,外婆会不紧不慢地告诉他:“不要老想着自己穷,就当是在扮穷人的人生游戏。” 昭广从外婆那里懂得:“穷有两种,穷的消沉和穷的开朗。”
最终,匮乏的日子没困住昭广,他学到了外婆的智慧、乐观、坚强,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相声演员。 昭广后来回忆说,有了跟阿嬷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后来的苦难,再也难不住他。 没有人,能坦诚地面对匮乏感,孩子更是。 真正智慧的家长,不会刻意制造匮乏感给孩子。 反而会用丰盈的精神营养,去冲淡孩子物质上的匮乏感。 这样的孩子,才既守得住清贫,又有心力去展望远方。
有句谚语说: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
作为父母,面对纷扰复杂的世界,我们都希望孩子贫穷时,能有坚守;富裕时,也有原则。 而做到这些,就特别需要孩子有一颗坚韧的心,和敢于做自己的底气。 所以,“家里不富裕”这句话,不必说给孩子听,我们只需要拉着他们的手,遇河蹚水,遇荆棘开路,风雨兼程中,孩子自有魄力和坚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