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09|回复: 0

从矿工到书协主席 挥毫泼墨写出幸福人生

发表于 2021-2-19 15:06: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1976年,在乌达、海勃湾两大煤矿的基础上,国家批准成立了内蒙古乌海市,这里曾经煤烟缭绕、房屋破旧,却孕育了一批书法爱好者。在乌海这座只有55万人口的中国书法城里,约有10万名书法爱好者,不仅是知识分子,甚至普通的矿工、村民都能挥毫泼墨。他们在书法艺术的魅力中,享受文化小康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王厚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王厚孝曾是乌海市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煤矿的生活单调枯燥,练书法成为一些矿工的精神追求。”王厚孝受父辈的影响,十几岁就喜欢上了书法,一看到有人写书法就凑过去观看,心中默默临摹。11岁时,他便开始自己摸索着练习。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困难,他的第一支毛笔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没有练字的纸张,就用废报纸;没有墨汁,就把煤灰倒上水蘸着写字。

  1985年,当时的海勃湾矿务局工会在乌海市创办书法函授大学分校,参加人数最多时一期达四五百人。王厚孝也“咬牙”拿出50元报名参加。两年后,年仅19岁的他成为内蒙古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成立,他又积极报名,经过更深入系统的学习,对书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凭着这份痴迷劲儿,王厚孝的书法越写越好,也因此由井下工作转到地测描图,不久又到矿里工会工作。随着书法水平的提升,向他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4年,王厚孝感觉自己在书法道路上遇到了瓶颈,于是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的他用买断工龄的钱加上借款,凑足7万元学费,前往中国书画院研习书法,这一学就是两年。“到了北京中国书画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相比,感觉到自己差距非常大。我不仅跟老师学,还向同学请教,这让我提高很快。”

  学成归来,王厚孝开始在中国书法界崭露头角,陆续获得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和第三届兰亭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这是当时乌海书法家在全国书法展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后,来书法培训班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他也不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如今,王厚孝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担任内蒙古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乌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一系列职务。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了书法家的梦想,还通过书法影响了身边人的命运。在他的培训学校里,每年都有200多人通过研习书法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他的学生中有3个成为书法教师,一个矿工同事跟随他学习书法后开办了自己的书法培训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