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73|回复: 0

超负荷的爱心像一面镜子

发表于 2010-12-3 07:39: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一天只吃一顿饭,会是什么样的人?”正在南京晓庄学院读大三的王景光就是一位。他家里不算富裕,因此每天夜里都出去打工,但却把所有的钱都捐给西部的贫困孩子了。为帮助更多的孩子,他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

  爱心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如此骨感,王景光的爱心之光虽然抢眼,但他表达爱心的艰难与苦涩,又让人动容。正如网友们所说,这是一个弱者对另一个弱者的帮助,但“超负荷”的爱心表达,却未必是我们所期望的,有时候实在过于残忍。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王景光的爱心太过纯粹,他的境界太过高远,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感。然而,正是这种遥远感,使得其爱心的表达,只能成为一种道德孤本,难以复制也无需复制。

  于现实来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基于自身能力的范围之下的爱心表达,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象征意义——— 借以通过对别人的帮助,更多的激发起自身的潜力,借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而不是成为一种个人负担。

  个人爱心毕竟有限,社会救助更多需要发挥政府组织的集体力量,更多时候,扶危助困,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学费问题,是属于政府部门和各级组织机构的应有责任。社会力量参与越多,个人“超常”发挥越多,就容易导政公权的“虚位”。从某种角度讲,政府的主导下爱心才是合理程序,如果出于民众的倒逼则是一种本末倒置。“一天吃一顿”的爱心更像一面镜子,足以引起全社会反思。(唐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