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7|回复: 0

打压“网络水军”切勿殃及无辜

发表于 2010-12-3 07:4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媒体上关于“网络水军”的报道日益增多,《人民日报》也刊发题为《警惕“网络水军”绑架网络民意》的文章,称“网络水军”通过“借势”和“造势”使网民在无意之中充当了其炒作的“托儿”或者“打手”,一旦舆论的洪流聚集,其席卷网络的力量“不可阻挡”。

  所谓“网络水军”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一般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其量如水,而且对互联网的渗透也与水相似,因此,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的发帖的人就被叫做“网络水军”。网络水军一般服务于商业领域,为企业产品或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舆论造势,比如在前段时间发生的蒙牛诋毁伊利产品事件中,就雇佣了“网络水军”;也有“网络水军”在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后出没,为被曝光的个体或利益群体服务。

  “网络水军”致力于在互联网上制造假象,其行径确实可恶,媒体对之进行揭露性报道也属分内之事,但是,作为一种常见的互联网现象,有必要切实衡量其对社会的真实影响,不能因其形象负面,就轻易地将其危害比之洪水猛兽,否则,将很容易伤害到互联网本身的自由度。

  事实上,从最近引起关注的诸多媒体报道来看,所谓“网络水军”的力量很有被过分夸大的嫌疑,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奥巴马身后的红衣女生”、凤姐、小月月这些网络现象,据媒体报道都有专业的“网络水军”参与,而且还采访到相关的负责网络推手的公司。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外每发生恐怖事件时,总会站出好几个大小恐怖组织来“主动认领”,与这些恐怖组织目的一样,公关公司纷纷主动认领这些网络事件,其目的无非是想打出知名度,并把“成功案例”据为己有,通过媒体招揽更多客户而已。

  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能被足够证据证明是“网络水军”所为。轻率地以阴谋论的心态把那些网民的自发狂欢归功于有计划的网络推手,这既是对“网络水军”智慧的夸大,也是对广大网民智慧的轻视,既无视了互联网发达的自我纠错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对互联网文化的不了解。那些真正能聚集网民追捧的网络现象与唯利是图的网络推手所策划的“案例”,其区别就像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风景与人工雕琢的假山那样区别明显。事实上,大多数所谓网络口碑营销都是雇佣“水军”留些口水,给被忽悠来的客户有个“交代”而已,其商业效果几乎等于零,这也是“水军”之“水”的另一重含义。

  说到底,“网络水军”还是一种商业利益下的产物,把握其生存根本的是那些付费的客户,如果没有客户付费,则水军自然烟消云散,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一味聚焦或者夸大“网络水军”的力量,在客观上是助涨了水军的壮大。

  鉴于“网络水军”在互联网世界确实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对网络口碑营销等推手行为进行一定的管理与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因为“网络水军”的存在,而导致网民在网上留言、发言等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则肯定有因噎废食之嫌。网民不一定是水军,但水军却一定是网民,打击水军须避免殃及无辜网民。

  事实上,有互联网舆论就必然有商业利益试图操纵舆论,这跟商业利益对电视报纸广播的操控冲动没什么本质区别,人们最终总会识别出那些被商业利益污染的媒体,然后选择用脚投票,对于“网络水军”,在设法管控的同时,应该相信网民基本的识别能力,没必要过分紧张。(信海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