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3|回复: 0

终结超国民待遇是对外资的新考验

发表于 2010-12-3 07:47: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开始,仅针对本国公民和内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历史已经终结,意味着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成为历史。

  吸引资金、技术、管理,是中国这30年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经验。给予稀缺资源特殊的、超国民待遇,符合彼时发展之需,于今,则多有不公。

  搞经济、做买卖,从来都是互利互惠方能长久。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启动经济,外资则需要更低成本更大市场。优惠待遇,在彼时合情合理,稀缺度决定成本,对中国,牺牲一部分利益,争取更多宝贵资源;对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风险更可控,盈利空间更可观。

  历30年发展,再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对本国资本、经营者则明显不公。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角度,都不应该再对外资特别优待。

  有人担心,外资是否将因此而退出中国。

  事实上,这些年,针对外资的优惠正在逐步减少,却未见外资大规模撤离。原因在于,即便取消所有超国民待遇,外资在中国仍有利可图。

  如果因为优惠政策取消而“活不下去”,那如何解释同行业民营资本继续发展的现象。如果民营资本可以尽量压低成本,赢得生存空间,凭什么同样的事,非要优惠外资来做?

  面对好日子一去不返,外资多有抱怨,这也正常。但外资更需要明白,大趋势不可扭转,顺应,并主动融合,比耽于抱怨,更积极更现实。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转型阶段。经济转型有两个重点:一是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导向;二是产业升级,逐步放弃高能耗产业,走技术进步的路子。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内需导向型经济发展进程,即是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谁都知道中国市场重要,但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要靠真正过硬的产品和服务,靠技术垄断,合作开发,短期内仍有空间,长期看,则肯定不利竞争。

  参与中国产业升级,主动出让技术,还是囤积技术优势,坚持“以技压人”?这是摆在外资面前一道严峻的选择题。

  延续过去的办法,自己保持技术领先,做行业最赚钱部分,当然好,但能否持续,恐怕难。

  难点有二: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你不出让,别人出让,有利益有竞争,就很难形成技术垄断。二是中国坚定走技术进步发展道路,政策将越来越倾向于引进技术,除此,外资并无其他优势,未来,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分享技术。

  近些年,清醒的外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中国研发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把研发中心设在当地市场,于企业,有利于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则为中国培养宝贵的技术人才,增进中国经济发展后劲。

  新局面下,本国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与技术领先的外资洽谈,争取更多技术转让和投资。可以想象,未来若干年内,转让技术、技术合作和投资于技术开发,很可能成为内外资企业最热衷的企业行为。(刘 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