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目不识丁的深山农民冯武飞,花费八年时间和8万多元钱,在数不尽的困难和无人理解的情况下,用一己之力,建成了一项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一座水库、500米绝壁水渠、2.5公里地下管道、一座水窖……”这是老农工程的几个主要部分,他的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自己四亩多地的灌溉难题,还捎带让周围近千亩农田“绝处逢生”。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很震撼,很感动,但也不觉得陌生,因为类似这样的“现代愚公”在我省并不鲜见,比如修建了惊动世界的红旗渠的英雄群体,比如用最简陋的工具在万仙山悬崖绝壁上凿出宽敞通道的郭亮村村民等。这是为什么?问题不难解答。从文化渊源上看,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赖以延续的最优秀的生存智慧就萌生、流淌在这块土地上。中原人“目光远大,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必定能创造幸福”的共同人格,与发生在太行山区的“愚公移山”神话体现的生存智慧一脉相承。这种智慧不但在中原的“现代愚公”身上可以看到,而且在修建了福建土楼的客家人、在遍布世界的国外华侨的身上都可以看到!
从现实看,冯武飞的壮举也源于优秀传统道德的积累和升华。无论社会怎样转型,无论传统道德在整体层面是否滑坡,都会有冯武飞这样的人始终坚守自己的良心,坚守着道德原则和底线,坚信修桥补路这种“行善”行为可以“积福”,可以为自己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其他好的回报。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明天就必然光明。还有,新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也为冯武飞独自完成他的“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条件,如果是在30年前,他不可能有这样的创举。
但我们必须提出,冯武飞的巨大创举虽然令人敬仰,但却带着几分悲壮的色彩。我们知道,“愚公”精神当然永不过时,必须继续传承下去,但时代毕竟变了,“愚公”的角色不能总让一家人甚至一个人来担任,“移山”也不能总是使用镢头、扁担、锤子等原始的工具。
现在,修建公共水利工程这样的事情,早已归于公益事业范畴,其承建者已经是用公众税金供养的政府职能部门。就这个工程来说,冯武飞一人干了这么长时间,早就应该像愚公那样感动当地的“上帝”——村、乡、县里的领导们。试想,如果这些“上帝”能从人力、财力上支持他一下,这件工程很可能早就完工,早就造福乡邻了。从这一点来说,当代愚公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应当引起应有的制度反思。(岳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