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长安初雪时分,空气格外新鲜,偶有机缘读到《跟着节气过日子》一书,遂想到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这桩事儿。想成著或许因此而起,其中的意义与价值真有好多可说道的。而打开一看,却见别开生面,不是科普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原理的钩沉考释,也不是大概念运演的高台讲章,而是以二十四节气来笼罩与框束总体格局,以挚友对坐随意叙谈的口吻,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叙述着在过去不怎么起眼的小群体——手作匠人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痴迷与追求。这就新鲜了。
首先,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统领全局,架构全书,唤醒着特有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纵深感,更有针对时弊而有所激扬的对话感,甚至会引发跨越式的代入感。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时间维度,文本叙述从此出发并笼罩全程,确有新意,亦有深意存焉。我们知道,时间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因其性质,可析为自然时间和人文时间。自然时间是自在的存在,一种直线式的两端无限延长的流动式的存在,它是自然万物的展示过程。而人文时间,则是时间的人文知觉,以心来度量,以不同的需要和理解来感受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仿照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所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刻度。这是自先秦以来中国人所编制的太阳历,即纯粹阳历。而时间之所以能贯以人文,并非源起于纯然抽象色彩与概念的涂抹与笼罩,而是历代先贤具体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叠加,且如同水波荡漾,活态地传承于我们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
在传统社会中,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点,都是重要的时间坐标。它不只是民众表达自己信仰与情感的凝聚点,也是传统延续的加油点,更是实在的生活艺术指导日。无数代人的努力,无数工匠手作之美的积淀,使得时间有了形体,有了空间,有了线条、色彩、温度和味道。它涵盖广泛,包罗万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岁时年节,人生礼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仿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般无边无际,浩瀚无涯。而著者正是以这样的立场与口吻,品咂着生活情境中手作之美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使得细微物件中的幽深意味与启蒙色彩脱颖而出。这样,她深思熟虑,四两拨千斤,独选30余位手作匠人及其单一作品来叙述,就很自然了。就自成谱系的二十四节气来说,作为人文时间的标本,其特性就在于它与人生现实的关联。此刻穿古而今,仍有着落在实处的情景与魅力,仍在发挥着活态的效应;就手作匠人而言,作为一人一事的特写般地呈现,实实在在,便突破以往那种远镜头式的朦胧,集束般高度清晰地突兀而来,便有了群体的刷新般的形象与别致感受。特别是将其置于二十四节气的语境之下,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看似散漫无边的手工作坊式的劳作与追求便立刻有了光彩,仿佛漫天星斗辉映着现实与历史的夜空。如此叙述立场,如此篇章结构,如此焦点捕捉,都是耐人寻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