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黄贵彬 李峰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在兰新铁路乌鞘岭双线隧道的横通道中,周围漆黑一片,耳膜突然能感受到一阵强烈的压迫感。
“在隧道内待久了,耳膜就能从气压的变化中,感受到火车的距离。”苗琦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多年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不仅能让在短时间内快速记住每一列穿越隧道的列车车次、时刻,还能通过气压判断出列车的距离和时速。
这一天,是2月18日的凌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武威工务段乌鞘岭桥隧维修工区工长苗琦,正带着班组在对乌鞘岭特长隧道进行除冰作业。
16年来,苗琦与这座隧道相依相伴。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公里,于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不仅标志着兰新铁路兰武段新增二线铁路全面建成,也意味着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被消除,连云港至乌鲁木齐3651公里间全部实现双线通车。
2006年8月,苗琦作为第一批工务人,便驻守在这里。工区远离闹市、深处大山之中,常年与孤独为伴。可苗琦一守,就是16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乌鞘岭“金牌守隧人”。
“忙的时候我就直接在这吃饭、休息,都不用出隧道,还挺方便!”虽然说得轻描淡写,但工友们都知道,16年如一日的坚守,苗琦在隧道里“练”就了一身“神功”,不仅能够清楚地报出进出隧道的车次和时刻,视觉和听觉也异于常人,甚至耳膜也成为自己的“第七感官”。

海拔3650米的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东延冷龙岭的分支山脉,一年中的冬季长达7个月,年均气温在零下2.2摄氏度左右,气候变化无常、环境极为恶劣。而每年10月以后,乌鞘岭隧道就进入了冻土期,对苗琦和他的工友来说,隧道的日常检查及维护工作将更加艰难,而每年的春运,对他们来讲更是一场大考。
今夜,走在漆黑的隧道中,刺骨的寒风夹杂着灰尘扑面而来,头灯的光束在风中摇曳婆娑。
步行了大约一公里,在一处结冰地点,苗琦熟练地举起撬棍将覆冰凿碎,工友李文超随即抓起铁锹,将地上凿下来的碎冰铲成一堆又一堆,俩人就这样默契地配合着把全部冰棱凿了下来,再用编织袋将碎冰“打包”,运往100米开外的横通道内。因为天气的原因,本次“天窗”作业积攒的满满16袋碎冰,俩人来回运送了8趟。
“地上的碎冰如果没有及时清理,第二天又会凝结到一起,蔓延到线路上的话会给安全行车造成隐患,因此需要先放置在横通道内,然后用轨道车运送到隧道外。”料峭寒风中,苗琦满头大汗。
孩子7岁了,苗琦陪伴的时间加起来却连一年都不到。走出隧道后,苗琦拿出手机,给熟睡中的妻子发了一条微信:媳妇儿,明天我不用值班了,多陪陪你和孩子……(图片:李童辉/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