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权力核心
李登辉抓到“总统”和代理党主席大权后,开始了巩固权力与政治清算的斗争。一是巩固拥李派的权力,尽快占据权力峰层;二是削弱亲蒋派的权力,消除威胁。在这一场实质是国民党内蒋经国去世后的权力大转移中,李登辉运用“本土化”、“民主化”策略,见招拆招,斗而有序,争而不败,将亲蒋派为主体的非主流派彻底击溃。
台湾最高权力中心——“总统府”国民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国民党退据台湾近40年来面临重大政治转折和空前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会议。
李登辉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权力中心的大转移,把权力中心由蒋家阵地转移到李家阵地。为此,他一是严把党代表关,出席会议的大部分代表必须是切断蒋家脐带、能够支持李登辉的人;二是严把中央委员关,李登辉通过对半数中央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及操控选举,控制中央委员会的目的已经达到;三是严把中常委关,亲蒋的中常委中有12人被换掉,中常会完成自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组。上述一切,都是在发扬“党内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
此时,亲蒋势力出现分化。最为关键的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倒向李登辉,蒋经国信任的宋楚瑜更是充当倒蒋与拥李的先锋。而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本土化”趋势十分明显,首次由本省籍人担任党主席,首次在中常委中本省籍成员超过半数,首次中央委员中本省籍成员超过1/3、由上届的近20%上升到38.3%。“本土化”开始于蒋经国上任之初,当时是为了缓和已经相当激烈的省籍矛盾。李登辉的“本土化”,着眼点是把国民党视为“外来政权”,为了改造“外来政权”,必须以本土势力来取代外省籍,巩固权力基础,同时为推行“两岸分裂分治”、建立“台湾中华民国体制”做准备。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后,李登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他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打压党内的所谓非主流派势力,国民党内从此不得安宁,台湾政坛从此不得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