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78|回复: 0

民工故事:轻松阅读中的一道苦茶

发表于 2010-12-3 23:18: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工故事:轻松阅读中的一道苦茶
      
              自从订阅辽河杂志以后,偶有闲暇,也会躺在床上读一两篇,然而由于工作时间长,对于阅读,通常是选择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有一定故事性的文章,所以,首先看的必然就是轻松阅读。辽河近来倡导“轻松、愉悦、动感、休闲”的理念,而我对轻松的理解是由于篇幅小,所以看起来费时不多。象有的小说在看过后,留给我们的反而是沉重的感觉,而反映民工生活的小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两个民工的弟弟,我一向对于乡村题材的小说颇为关注。而现代的乡土小说又有了一个新的分支,那就是打工文学,而打工文学中,作家描写最多的,也就是农民工。中国目前还有近九亿农民,其中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就不下三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租彽矮潮湿的房间,买一些下市的便宜菜,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点一点的积攒赖于生存的生活费,可以说,他们的付出和收入严重的不成比例,是中国目前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而文学也就是人学,文学的主体离不开人,关注人的生存是文学赖于生存的前提。所以,在生存的重担面前,作家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那些在社会上经常会被忽略的需要帮助的群体。而作家的力量就是把他们的遭遇用小说的载体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些还处于苦难中的人们。
   近年来,反映民工生活的小说非常多,而最近颇受人关注的就是长篇小说《民工之生存》,这篇小说我没有看过,但从辽河这些期的轻松阅读里,也看到了几篇短小的关于民工的小说。
   一部小说的看点,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他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民工的故事很多,但大都小且繁,如何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的小问题通过小说反映出来,这就是作家所需要做的事。在我所收到的八期杂志的轻松阅读中,就有四五篇是反映民工的小说,其中也有值得让我们感触的文章。
   2006年的辽河杂志轻松阅读中反映民工小说的,给我映象最深的是发表在第三期的《民工天宝》,作者通过自己和一群民工的接触,从反感,到认识小天宝后的接受,再到后来关心天宝,把一个沉重的话题,通过小天宝的悲剧结局反映出来,小天宝的命运同时也是现在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死亡,但他们的结局仍然是悲惨的。对于小天宝这种年龄的人,本应该在宽敞的学校读书,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他们只好自己出来谋生。小说的故事是感人的,对于技巧如何,我们可以不理会,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读后产生共鸣,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一篇好小说。正象文中作者所说,城市人大多看不起民工,民工的生活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他们好象是生存在城市里的两个世界上的人,互相平行,没有交点,偶有磨擦,也是以民工的软弱而告终。
   在我看来,《民工天宝》是成功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民工的生存,并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工,因为他只有十三岁。作为文学,不能缺乏心灵的力量,文学应该具有同情心,应该描写苦难,只有描写人的生存的文学才是真实的文学,才具有他的真正使命。
   而第二期的轻松阅读中,同样有一篇小说《我请民工吃饭》是反映民工的,但这篇小说却远没有《民工天宝》的沉重,多了点俏皮。小说通过“我”请民工吃饭,从而把一个正徘徊在正和邪的十字路口的民工拉到了正的路上。民工的邪念被“我”的热情感动,从而相信人间有真情,重拾奋斗的信心。小说在整个情节的推进上虽然还有些生硬,但这不影响我们去用心感悟这篇文章。
   而反映民工小说最多的,是在第七期的轻松阅读上,葛取兵的二篇小说《盼着下雪》和《吃西餐的民工》。《盼着下雪》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民工,而是通过小孩石石对于雪的期盼,写出了大多数从小就和父母分开的民工子女的心愿。石石是无奈的,同样他的父母也一样,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狠心离开石石。在中国的农村,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而这种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盼着下雪》这篇文章故事简单,文字也很简洁,并没有多少煽情的地方,但他给我的感受却是最大的,这可能跟我的职业有关,我是一名教师。可以说,小孩是最需要呵护得,而其它的人对他的爱,远远比不上父母给的,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离开父母生活,无疑他的独立能力会大大的提高,同时他也会变得冷漠,对亲情、对友情会失去信心。我国现在很多小城市的学校里,有大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而自己独自一人在本地读书,他们是一群自我约束力不高的人,而现在的社会中却有太多诱惑,父母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
   文章中,石石需要父母的关爱,但他无疑还小,对世界的认识还浅,他只知道,每年下了雪后,父母就会回来,然后他就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因此对父母的期待就简单的化为对雪的期盼。其实文章中还有另外的人也需要关注,那就是石石的奶奶,作为老年人,他们在年纪大了时,还要独自承担照顾孙儿的重任,中国是个传统的国家,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呆在身边防老,但现在的社会,生存远远胜过一切,为了自己的儿孙,老人们往往不得不独自撑起一个没有劳动力的家,他们的生活难道就不值得关注吗?
   文章不在于文字多么的华丽,而在于他的内容,故事说到底只是为了内容服务,故事的好坏会影响人的阅读欲望,但却不影响人们对他所反映的问题的思考。
   而《吃西餐的民工》反映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前几年是普遍存在,并且因此引起了许多矛盾,近两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情况好转了很多,但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文章中的一群民工,出入高级酒店,面对可口的山珍海味,却没有丝毫食欲,反之却是嚎啕大哭,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自己一年的血汗钱,是自己一家人的希望。
   国家曾三令五申地强调,不能拖欠民工的工资,但很多个体老板却还会用其它的技俩进行变相的拖欠,而缺乏法律意识的民工,不能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民工的生活更让我们揪心,因为他们占着现在社会的大多数,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而关注民工的生存状态,反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正是作家们的责任,是文学的真正使命,不论篇幅长短,只要点到其中一两个点,就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随着人们的阅读取向正向篇幅短小的文章偏移,作为辽可文学,以轻松愉悦作为主打,方向是正确的,但文学的真正使命并不是让人轻松,而是要让人通过文字本身进行反思,因此,我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让人感觉到作品的沉重。
   民工的故事,还有很多酸楚,需要作家去发现,去阐述,尽管沉重,但辽河文学作为一本纯文学杂志,必须选择沉重,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共鸣,杂志才能更好的生存。民工故事,就象是一道苦茶,细品后,其味仍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