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08|回复: 0

环保部门岂能“徒见金耳”

发表于 2010-12-4 14:07: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北省宁晋县宁纺集团向厂后的明沟排放大量污水,经孟村穿越省道393、国道308最后流入汪洋沟,连绵流淌近二十公里。就此现象,当地环保部门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称:“从未接到任何举报,也从未看到过此现象。”

  臭气熏天、毫无遮挡,且绵延将近二十公里的污水沟,当地环保部门竟然“从未看见”,如此解释不免令人大跌眼镜。不过,倘若结合排污企业在当地所处的地位,环保部门的“失明”又似乎不难理解——该企业年出口创汇达到3000万美元,被列为河北省百强优势发展企业,河北省重点出口企业,邢台市20家大型重点支持企业和宁晋县5大支柱企业。

  看不见的污染,看得见的利益,如此选择性失明,不由得令人联想起《吕氏春秋》中“齐人偷金”的典故——有个齐国人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多么精当的比喻,利令智昏的“齐人”如此,对污染视而不见的环保部门何其相似乃尔。伴随着“污染下乡”的愈演愈烈,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为了发展经济,饥不择食地盲目引进各类污染企业,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在众多污染企业纷纷被树立为“支柱企业”的同时,鲜见其因破坏环境被扫地出门,“金”之诱惑远胜于“人”,“人”被漠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毋庸讳言,在“唯GDP是举”的主导下,“殊不见人,徒见金耳”的环保并非一时一地所独有,同样毋庸讳言的是,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在此背景下,先“制污”后“治污”的经济发展模式能维持多久,实在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尽管语出惊人,选择性失明倒也不失为某些基层环保部门对待工作的真实态度,由此再次验证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所说的“环保的最大压力在于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如果这样的发展误区不能得以纠正,如果这样的政绩观念不能得以改变,“唯GDP是举”的大旗下,“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该是多么容易。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污染向农村的转移,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然而,他们的话语权却在“污染下乡”的过程中遭到极大漠视。农民对农村污染的情况最了解,对无视污染的地方政府的监督也最直接,在基层环境这件关系自身安全的大事上,他们理应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要想保障农民的话语权,就必须摒弃那种片面的“唯经济增长论”,将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纳入环保执法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那些无视生态环境的政府官员构成监督,矫正“殊不见人,徒见金耳”的畸形政绩观。(启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