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迁,息息相关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我来说,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最初是在生产队里做事,起早摸黑,但生活依旧过得很拮据,记得那时黄豆收割晒干打下黄豆后,豆角壳就会分到各家各户用作烧火,每次豆角壳分到家时,奶奶就会在其间寻找一番,看看是否还留存有黄豆,一箩筐的豆角壳里最多也不过找出半碗多的黄豆。随着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国家政策的实施,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田里种了水稻,田垄上种满了黄豆,到了秋收季节交了公粮后,收获的稻谷堆满了新做粮柜,而奶奶再也不用去豆角壳里翻找豆子。从那时起青黄不接时期种种艰难也逐渐远去,但在八十年代初期=物资依旧较为缺乏,买布仍需布票,买米则需粮票,甚至去去县城玩到饭店吃饭也需用粮票,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出就学,也是父母换好粮票带着去学校的,但随着祖国改革发展,经济提升,布票、粮票早已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生活逐渐变好,则是村里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也起了冲突,在八十年代中期,交通及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因村庄就在金矿旁,一部分年轻人因土地征用进了矿上上班,而另一部分年轻人也就近做做小工,但若有人想外出打工,家中的长辈肯定是激烈反对的,印象较深则是村里一姐姐结伴另一姐姐外出做工时,却被父母截在村口,似乎只要两位姐姐外出打工了就一去不复返了,而村里的很多长辈也纷纷赶到村口一起劝说,最终两位姐姐外出做工计划也随之搁浅。更为冲突则是生活方式不同,村里的年轻人进入矿上上班后,手头有了积蓄,烫了头发,更为新潮的则自购录音机,下班之余跳起当时流行的迪斯科,而有些年轻人则学会打麻将消遣时光。一边是分田到户后长辈们忙着辛勤劳作,一边是年轻人下班之余休闲娱乐,脾气好的长辈也就随年轻人,脾气不好的长辈则会满村找自家小孩,甚至动用“武行”劝止自家小孩打麻将,村子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和烟火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