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任何企业,基层总是占绝大多数,正是这些企业的“末梢”,让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成为了现实。理所当然,企业要获得商业成功,必须激发广大基层的成长冲动,是他们,实现了公司颗粒归仓;是他们,构成了公司未来的中坚。
刚入职华为的新员工,都要学习华为的企业文化。还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故事讲的是任总出差回来,走到办公大楼一楼,看见一位清洁工把地板擦得锃亮,任总于是把刚买的一块手表拿出来,当场奖励了那位清洁工。新员工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感动得不行,心中情不自禁浮现出一个Vision:哪天我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任总也从我身边经过,也奖励一块手表给我!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新员工初来乍到,都怀揣着梦想和憧憬,很自然会把这个故事推而广之:公司既然能看见一个清洁工的贡献,今后肯定也能看见我的贡献!无形中增强了大家对“有奉献就会有回报”的心理期待。
华为每年都要在基层员工中间评选出一批金牌员工,公司隆重地为他们颁发金牌奖章,他们还有机会和任总等公司领导同框合影。这一文化活动的目的显而易见,文化需要具化的榜样作为载体,通过对成功鲜活的描绘,从而带动员工效仿。事实上这一文化活动也确实起到了相应的效果。那些分布在全球各条战线上的优秀的基层员工,当听到他们有机会参加这样盛大的典礼时,很多人都感动得哭。可见被看见,是每个人内心深层的渴望,谁看见了你,谁就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站在均衡管理的视角看,越是在人际距离上离公司管理层远的人,越需要被看见,所以华为的很多奖项,几乎是颁给基层员工和基层团队。
战场在哪里,公司的关怀就在哪里,这也是一种充满力量感的看见。华为员工野外作业是常态,吃饭是个大问题,华为便用卡车建立了可机动的野战食堂,这样工程在哪里,食堂就可以开到哪里,既方便了员工,又提高了工程作业效率;华为推行目标责任制,不以单纯的出工时间来衡量员工业绩,员工为了获取订单,可能需要连续作战,甚至通宵达旦做方案,一旦订单成功获取,公司规定可以安排项目成员找上好的酒店进行休整,以逸待劳;员工因工作需要,晚上加班了,错过了班车,可以免费叫公司的小车服务,研发人员工作时间相对灵活,晚上加班晚了,白天可以晚来……这些在一些企业高层看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企业文化中最能撩拨员工心弦的地方。
优秀的领导者,都懂得用心去触摸员工的感受,他们毋需用眼睛去观察,只需要用他们的同理心,“因想到而看见”,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永远有广大基层员工奋斗的场景感和画面感。当然,所有的看见,都应该以商业成果的产出为前提。
被看见和被评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知。为人父母,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摇摇晃晃地学步,总是满心欢喜,欣赏孩子开始可以独立行走了,我们绝不会嫌弃孩子为什么学步太慢。同理,我们是看见员工的进步还是其不足?如果我们看见了员工的进步,我们就懂得欣赏;看见了不足,我们可能就习惯性地去评判他。员工如果得到的是欣赏,他就会自觉把自己放置到对方的价值评价体系下;反之,他就会继续活在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里。显然,我们期望前者能够发生。
当然,每个人渴望被看见的一定是好人好事,坏人坏事是不想被看见的,看见坏人坏事,是组织的需要,不是个人的需要。类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话,貌似有理,其实存疑:好的榜样力量从来不是无穷的,因为这时人需要做功;坏的榜样力量才可能是无穷的,因为这是顺着熵增的方向。基于此,对坏人坏事,组织不仅要看见,还要敢于拿出来“晾晒”,借着阳光,才能消毒。
举例来说,华为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方向肯定是对的,但关键是如何让这种倡导真正变成企业的实践?员工都是很现实的,在他们的认知里,决定其职业发展和待遇的,是他的上级而不是客户,要让他们以客户为中心,不以领导为中心,似乎明显是在给自己出难题。突破思想障碍的办法,就是坚决打击以领导为中心的行为,不让其有任何生长的土壤。在华为,只要出现这样的苗头,就予以打击,关键是在防微杜渐上下功夫,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比如领导到代表处出差,遇上打横幅欢迎领导莅临指导工作的,予以撤职;领导去机场,有下级亲自开车相送的,予以降职降级;等等。类似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犹如春雨,滋润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土壤。
看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感动中,人与价值观自动进行桥接和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