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和提高了全民大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2020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近日,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发布《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管窥国民在疫情背景之下的健康观念更迭。值得注意的是,相较逐渐提升的运动意识,受访者对运动健康的自评不高,尤其年轻人群体。 |
《报告》中,9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关的困扰。《报告》关于“疫情后运动健康观念以及行为变化”的调查中,运动量的合理性、运动频率的规律性和运动场所的健康性成为疫情后人们最关心的运动因素,分别为69%、66%及36%,但采取行动的人最多仅三成,“总体来说,各项理念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率均不足50%”。 |
“知行不合一是普遍存在的,它不是运动锻炼独有的特殊现象。”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运动心理学专家毕晓婷对此并不悲观,她表示,想带动全民健身尤为要重视积极信号。“人们的健身意识到行动的转化可能未必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低。”她记得,相较10余年前开展体育科普工作时“自说自话”的尴尬,近年民众对体育的观念已大为改善,不仅主动提问,且问题不乏针对性,就科普工作而言,最难的时候正在过去。 |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邓丹表示,疫情并不能成为放弃运动的借口,反而应当成为一种外因,促使人们了解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
“防止运动损伤出现是健身的前提,建议在打算开始运动前先做好相关健康检查工作,运动也要循序渐进。”她表示,寻求科学健身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途径,截至目前,公益性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250多万人。“疫情期间,我们社会体育指导员制作了一系列健身操、花毽等居家健身视频在官方宣传渠道上,让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找到乐趣,又避免受伤。”她表示,疫情出现后,人们的健身场景有所改变,但即便居家锻炼,也不能脱离“科学”二字。 |
此外,坚持运动还有其他技巧,例如,跟伙伴一起运动,或加入运动团体,起到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能产生归属感,“但要避免和他人横向比较,否则一旦产生挫败感就容易停止运动”。另外,将长期目标分解也能使人的坚持程度变高,“上来就说我要跑马拉松,试了一次发现很费劲,自然容易放弃。建议先设置3公里、5公里的短目标,进步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能力提高,坚持性自然能变好。” |
“你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为了发朋友圈而运动,而是为了健康而运动。”在毕晓婷看来,疫情后,将会有更多运动需求需要安放,例如,居家场景增多,家庭亲子游戏也是带动大家运动的方式,但无论什么形式,“需要有热情,不要太冲动,不要把运动作为目的,而要把健康作为目标”。 (据《中国青年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