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疗咳嗽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有风寒、风热、表寒里热三种类型。而表寒里热这种“寒包火”咳嗽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咳嗽频繁剧烈,常迁延难愈。 |
外感咳嗽中“寒包火”证,常见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发于冬春二季。一是素体内有郁热,又复感外来风寒所致;二是本由外感风寒所致,但表寒未尽而肺热已起,也可形成“寒包火”咳。由于内热较重,又感外寒,其症多壮热咳嗽,口干渴饮,阵阵恶寒,浑身作痛。 |
对于寒包火的治疗,应以“散表寒、清肺热”为主。临床常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在临床上多选用散表寒的麻黄、清肺热的黄芩这一药对组成复方治疗咳嗽“寒包火”证。 |
治疗“寒包火”咳嗽,第一要着重一个“宣”字。以麻黄为首,取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为治疗风寒咳喘的第一要药,辅以苏叶、防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强,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 |
第二突出一个“清”字。以黄芩为首,黄芩主治肺热咳嗽,为清泄肺部火热的第一要药,辅以鱼腥草和连翘,则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 |
第三体现一个“化”字。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以利肺气宣畅,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则。 |
第四体现一个“降”字。杏仁、紫菀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三药配合,体现了“降”逆止咳。 |
前三字用药,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药体现降逆止咳,兼以治标。最后还要以一味甘草,既是调和之药,也是擅长缓急利咽止咳之药,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天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