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38|回复: 0

我科学家实现远距离非视域成像

发表于 2021-3-10 09:42: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窦贤康、徐飞虎教授等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1.43公里的远距离非视域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为非视域成像技术的开拓及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传统成像技术都是对视域内的物体进行观测。非视域成像技术则能够对隐藏在视线外的物体进行拍照,实现“视线拐弯”“隔墙观物”,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成像能力,未来在医疗检测、智能驾驶、军事侦察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光学非视域成像的实现过程通常是将激光脉冲发射到中介墙上,利用中介墙使激光散射到被遮挡的非视域场景中,该场景中的隐藏物体再次将激光散射到中介墙上,最后被中介墙散射至接收系统。整个过程激光经历了3次漫反射,通过记录光量子的飞行时间信息,并利用计算成像算法可以实现对非视域场景的重构。
  然而,由于激光经过多次漫反射,整个光路存在巨大的衰减,使得非视域成像目前仅能在实验室内进行短距离的原理性验证。此外,多次漫反射导致的时空信息混杂,使得成像算法成为一个科研难题。
  科研人员从光学系统和重构算法出发,通过系统性设计远距离成像解决方案,发展高效率、低噪声的非视域成像系统以及高效的成像算法,将非视域成像的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相比先前的实验结果提升了3个数量级。在光学系统方面,他们基于双望远镜共焦光学设计,开发了一套近红外波长的高效率非视域成像系统,成功克服漫反射带来的160分贝光学衰减。在算法方面,采用凸优化算法,并结合精确的成像模型和压缩感知等成像理论,解决了多次漫反射所导致的时空混合问题。最终,成功在现场环境下实现对1.43公里外的非视域场景进行成像以及对隐藏的物体进行实时跟踪。
  审稿人认为,“这一结果代表非视域成像领域的最佳结果”“使整个非视域成像领域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迈出了一大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