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小学阶段,男生不能培养成‘贾宝玉’!”日前在北京市一场小学男班主任研究汇报会上,部分专家提出警示,小学教育普遍缺失“阳刚教育”,这和小学男女教师严重失衡直接相关。
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男孩危机”。男生女性化背后的“男孩危机”,不仅小学有,中学和大学阶段也有,不仅北京有,全国及全球都有:
性格上,不少男生野性渐失,变得“女兮兮”:在小学,很多男生被女生打得落荒而逃;在中学,男生留长发戴耳钉,花样美男遍地是;在大学,不少男生缺乏担当。
而且,今年“快男”海选中,一拨拨男扮女装的“伪娘”千娇百媚地横空出世,更是将男生性格偏女性化演绎到极致,引发广泛担忧。
除了性格向女生“退化”,男生较女生弱化还有全面发展之势:学业上,从小学到大学,男生都节节败退,不少中学变“女校”,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也逐渐有女生强于男生的趋势; 体质上,男生比以前更高更重,但体质却逐年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视力等指标连连下降;能力上,在班干部群体、社会活动等方面,男生的席位和话语权少得可怜。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生变得比男生优秀,是男女平等的体现,但如果阳刚之气越来越少、女强男弱,这也不是男女平等的初衷,不是好现象。
人类历史表明,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角色优先”是不变规律,即男人要承担男人的角色,女人要承担女人的角色。男生大量“退化”成娘娘腔,将产生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男生难找结婚对象,女生难找心仪伴侣等。所以,学界和媒体“拯救男孩”、“我们要男人”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
对于“男孩危机”,各界也在探究原因,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男孩危机”凸显教育危机:
其一,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存在问题。目前,男女教师比例呈倒金字塔结构,已非北京一地和小学阶段的现象,而是全国及基础教育各阶段的通病。虽然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基本趋于正常,但城市男教师比例却只有37.5%,一些大城市男教师占比更低;具体到各阶段,幼儿园几无男教师,小学比例很小,初中比例虽有上升但仍不理想,高中好些,大学则是男教师居多。
14岁前是孩子性格基本定型期,如果男教师缺位,男生长期模仿女性,就会导致男生少了独立、果断和刚毅等阳刚之气而多了女性化、阴柔化。
其二,缺失“因性施教”。现行教育模式常常漠视男女生的差异,限制了男生的成长需要。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们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不要打打闹闹,这无形中“摧残”了男生的阳刚。
寻找“男子汉”,恐将成为教育界本世纪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国办日前发文确定了教改试点十大任务,其中就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能借此首先改变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结构,从改变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入手进而实现学生阳刚的回归,善莫大焉。
基础教育,应担当起拯救纯爷们之责了。(刘凤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