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提示:孙景浩又名梅村,他的这个楹联,真可以说是歌颂刘胡兰的第一联。在宣扬刘胡兰精神中出过大力的孙景浩,本来应该日后大扬其名,可惜,他却成为被长期隐晦的人物。他的作为,长期以“县委”“党组织”名义出现,像杜杰那样写清楚“县委书记”几个字,已经是破格的了。因为,刘胡兰献身七个月后,孙景浩叛变了!
在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对立双方相互残酷搏杀,常有逾于人情的惨剧产生。受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不同的信仰驱使,不同阶级都会涌现出一批批硬骨头,他们宁折不弯,甘愿为自己的信仰和本阶级的利益而作出牺牲。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不共戴天,你死我活,都有自己铁骨铮铮的战士。山西作为双方最先重新交手的区域,绝不屈服、死不低头者大有人在。共产党方面,15岁的刘胡兰和16岁的尹灵芝,在同一年里(即1947年)走向铡刀。几个同志已经横尸身边,她们仍是毫不畏惧,慷慨赴死。国民党方面,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堂妹、山西省国大代表阎慧卿,眼看太原城破在即,仰药自尽,此前嘱咐身边人员焚烧自己尸体,“尸首不与**相见”。
这中间,被毛泽东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事迹传遍中华大地。但由哪些人最早决定宣传刘胡兰事迹?长期以来的文章都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辞。近日看到一本《文水解放纪事》,有些事情才算明白。原来不是事实不清楚,而是记述者有难言之隐。
刘胡兰是云周西村人,云周西村当时属文水县第五区,杜杰是五区区委委员和二、五、六区武工队负责人。他回忆:“胡兰同志就义的噩耗,我是在她就义的那天下午得知的。那天下午,我们武工队正在二区一带活动。云周西村一个民兵跑来告我,说胡兰子被敌人用铡刀铡了,就义时表现得十分刚烈……回到神堂村(注:中共文水县委驻地),我立即向当时文水县委书记作了汇报。书记说:这种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文水县五区区委书记王瑞在刘胡兰就义后“曾经编写了一篇小教材,教育党员向刘胡兰学习。”但从现有资料看,杜杰是最先将噩耗报告到文水县委,而文水县委书记最先主张褒扬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令人奇怪的是,杜杰没有写出文水县委书记的名字。
编成于2008年的《文水解放纪事》收录了当时的中共文水县委组织部长郭维屏的回忆,终于写明了这个书记的名讳:孙景浩。郭维屏回忆:刘胡兰1月12日牺牲,2月2日我军就重新攻克文水县城。一天,县委书记孙景浩说:“延安各界慰问团张仲实、吴满有等同志,昨天听了我关于刘胡兰同志生前和牺牲情况的汇报,明天要我们作详细情况的汇报。”第二天汇报后,晚上,孙景浩向县委副书记石玉、宣传部长刘光和组织部长郭维屏传达慰问团的意见,其中一项是文水县要修建刘胡兰烈士陵园。“大家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先修烈士陵园,并在陵园门口琢磨一副楹联,文字不要长,要把刘胡兰的个性、特点表示出来。大家沉默思索了很长时间,谁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词语来。这时孙景浩说:我有个不成熟的意见,大家推敲推敲,即:乃中华优秀儿女,为中共候补党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斟酌了一会儿,都认为概括得可以,对仗也工整,于是就这样定了下来。”
孙景浩又名梅村,他的这个楹联,真可以说是歌颂刘胡兰的第一联。在宣扬刘胡兰精神中出过大力的孙景浩,本来应该日后大扬其名,可惜,他却成为被长期隐晦的人物。他的作为,长期以“县委”“党组织”名义出现,像杜杰那样写清楚“县委书记”几个字,已经是破格的了。因为,刘胡兰献身七个月后,孙景浩叛变了!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