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易良品在“百团大战”后,日军报复性的扫荡中壮烈牺牲,当时他与偷袭的日军激烈交战,身负重伤,因缺少医药治疗最后在当地一个老乡家咽了气,他牺牲时儿子年仅一岁,从出生后一直寄养在老乡家里,女儿则尚未出生,后来只是在照片中见过自己的父亲。
易良品牺牲时唯一的遗物是一块缴获的日军手表,战士们把表上满弦,郑重地戴在易良品的手腕上,几天后易良品的妻子赶来看丈夫最后一眼,棺木打开后她发现丈夫手上那块手表的表针仍在执着地向前跳动,发出清脆的滴答声。
易珠玲:我父亲牺牲以后已经下葬了,我母亲才赶过来,他们又把这个坟墓又扒开,棺材又打开,我母亲当时是她说是悲痛欲绝啊,她说再给她去看完了以后摸摸他摸摸他,然后再盖上。
陈晓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役,八路军前赴后继英勇杀敌,在华北民众的支援之下,终于清除了日军在根据地内的大量据点,捣毁了日军交通线,重创了多田骏的“囚笼战略”,而当时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曾经在军事报告当中这样写道,1940年度,国民党军机未进行反攻,仅有共军于8月在华北进行的大规模出击而已。但是八路军呢毕竟首次发动,打惯了游击战的八路军在作战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而且随着日军大量援兵的到来,八路军逐渐陷入了被动,此时彭德怀面临的严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八路军尽快摆脱日军的纠缠,顺利撤出战斗,从而结束这一次“百团大战”。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抗战研究组组长):当时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报给国民政府的就是一百零五个(团),包括朱德当时的发表的一些东西,都是用的一百零五的团。
王外马甲(民间学者):“百团大战”之前的这个八路军的编制,它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这个一般的这个师,这个旅、军的这么一个编制。
解说:作战科长王政柱后来才搞明白,开展伊始,许多八路军部队本未接到战斗命令,但战役打响后,这些部队却自动参战,其中八十五个团,没打招呼,就加入了战斗行动。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司令员的聂荣臻,后来也回忆,这次战役开始时,并无“百团大战”的说法,只是进行正太路破袭战。
林志波(抗战史学家):“百团大战”它并不是说,最初就考虑弄一百团那么一个大战,但是这个战役打起来之后,因为这个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特别高,一看这个友军打起来了,友邻部队打起来了,他们都去自发地去参与了。自发参与了一统计好家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王外马甲:他就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协助兄弟部队作战,所以他就很自然地变成“百团大战”中间的一员。
萨苏(国破山河在作者):就在这个漫画上你可以看到,那个日军大部队的外面有捡粪的人,这是在中国北方农村很常见的,头上接着几个字叫八路军密探,在往前走呢,在日军大队部旁边是平原田地,在田里面种地的这农民正在翻地,这农民头上写的是什么呢,八路军工作员,那么再往里走呢,快到日军中队部这个地方了,已经进入山地了,山顶上,也有一个人在那儿,小小一个人站在那儿,那这个人上面写着什么,八路军哨兵。
解说:当时很多华北百姓都成了八路军的秘密情报员,他们在日军眼皮底下,为八路军传送情报,八路军攻击日军据点时,经常对据点内的情况一清二楚,而据点内的日军却浑然不知。
王外马甲:八路军呢有一个在敌人的县城,他有一个交通站,这个交通站呢它是伪装成,它平时呢它是伪装成一个油饼摊,有了敌人的情报之后呢,他就把这个情报就放在油饼里头,就让自己的伙计,也就是他的那个交通员去把这个油饼送出去,油饼装情报有一个好处,发现有危险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这个油饼吃掉。自从抗战胜利以后,他就再也不肯吃油饼了,为什么,他说他曾经最多的一次,他一个上午吃了七个油饼。
解说:华北民众在“百团大战”中,不仅是八路军的情报员,还是服务员、战斗员和日军各种设施的破坏员。时日军铁道先线上的铁轨,往往刚刚铺好,转眼间就会出现在八路军后方兵工厂的炼炉里。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中说,大部分铁道已无法使用,一部分铁轨则由很多村民运往内地,通信方面的破坏是将电杆从根部锯断,切断电线砸碎磁瓶,并将铁路电杆烧弯,对华北民众的参战热情,八路军给予了极大鼓励,并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鼓励老百姓破坏日军设施。
王外马甲:你缴获一个子弹五毛钱,缴获一辆自行车十五块钱,然后抓住一个伪军多少钱,然后抓住一个日本兵是一百块钱,百分之四十归他,归这个比如缴获的人。那么百分之三十呢作为抚恤金,给那些受伤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能够缴获一颗子弹,或者缴获一支枪,那是因为别人付出了牺牲代价,你才有这个可能的,这个是合理的。那么还剩下百分之三十干什么呢,就交到队里头就是交到民兵队里头,保管起来,干什么呢,民兵平时搞些什么活动啊,搞些训练啊,他发奖品。
第二阶段开始之前公布作战大纲 日军守备队被全歼
陈晓楠:“百团大战”当中八路军各个部的参战热情,可以说出乎指挥者彭德怀的预料,为进一步扩大战果,在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仅十天之后,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就发起了第二阶段的战役行动。此前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对华北居民执行的“囚笼政策”,也就是说在交通线两侧还有根据地内外修建了大量的据点,并且设重兵把守,目的就是要分割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困死八路军。而这一回彭德怀把作战目标就瞄准了这些日军的据点,他决心清除据点,打碎多田骏套在八路军身上的,这所谓的“囚笼”。面对日军这些坚固的据点,一向擅长游击战的八路军,不得不打一场从未有过的攻坚战。
解说:1940年9月20日,彭德怀下令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役行动,此时在华北战场,国民党卫立煌、傅作义部分别对日军发起了“晋城战役”和“绥远战役”。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被迫抽调部队增援,由于八路军对正太铁路破坏严重,日军不得不从各据点抽调兵力,掩护修复正太铁路,日军很多据点兵力空虚,彭德怀决定,抓住战机,指挥八路军在破击日军交通线的同时,拔除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时根据地的报纸刊载了彭德怀的作战命令。
王外马甲:搞宣传的同志,就他不是太清楚,这到底是一个切实要进行的作战呢,还是一个鼓动全民抗战的一个宣传。因此呢,当时的一些报纸,就把整个这些内容都登到报纸上,那么事实上后来我们各地的部队,就是按照这个来作战的,实际上也就是说他在作战开始之前,就把这一个整个作战大纲,就已经全部公开公布了。
解说:彭德怀的作战命令在报纸上公开,让八路军各部明确了作战目标,同时也让日军知道了八路军的动向,增加了作战难度。尽管如此,战役行动开始后,八路军挟“正太铁路破击战”之余威,几大主力同时出击,先后在山西、河北及同蒲铁路沿线,发动了“榆辽战役”“涞灵战役”,及同蒲公线北段破击战,八路军在日军眼皮下,炸炮楼攻据点,打响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运动攻坚战。
萨苏:日本人他这个守卫队在最后完蛋了之前,他在墙上写诗呢,就表示我真的不行了,这八路军打得太恨了,甚至他还有什么呢,他在墙上画一个钟表。不断的画这个时针,就是我现在坚持到什么时候了,比如说我坚持到两点了,我就把时针画到两点钟,现在坚持到四点了,那个两点擦掉再换到四点钟,最后这个画到几点钟就没有人再画了,为什么呢守备队被全歼了。
陈赓将军急中生智挖地道炸据点
解说:最初八路军攻击日军据点时,由于缺少重武器常常受挫。
岳思平:“百团大战”第二个阶段,你不打几个县城嘛,打这几个县城以后很艰苦,很艰苦以后你这个损失很大,所以说你当时来讲,你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解说:为此八路军官兵发明了很多攻坚土办法,其中挖地道来炸据点是八路军最常用的攻坚战法,这一战法是八路军将领陈赓在百团大战的“榆社战役”中发明的。
榆社位于山西中部,地处交通要冲,是日军转运粮草、弹药的重要枢纽之一,日军在榆社周围修筑了大量据点和堡垒群,火力配置严密,为铲除日军这一枢纽,9月23日,八路军129师按第二阶段战役部署向榆社发起进攻,时陈赓的386旅负责主攻榆社县城。
任林峰(山西榆社县史志办主任):9月23日开始攻打县城了,他是从南面,县城南面下层开始攻打的,最后通过四次强攻吧,三四次强攻以后三次强攻以后,最后呢就集中到日本人全部龟缩到这个地方,就是省立八中,原来的山西省的第八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榆社中学。
解说:“榆社战役”打响后,陈赓本想让部队趁夜色贴近县城,但黑暗中窜出一条狗狂吠,惊动了守城的敌人,日军炮火齐鸣八路军进攻受阻,陈赓一计不成改用强攻,日军又释放毒气,八路军的部队正处下风,很多官兵中毒。
岳思平:总共强攻了四次,四次这里头就是说我们的损失也不小。
任林峰:当时候战斗打得相当地惨烈,就是日本人有飞机,天上有飞机助战,而且呢当八路军进攻的特别厉害的时候呢,他就放毒瓦斯,当时候陈赓和好多的战士们都中毒了。
解说:时129师师长刘伯承限令陈赓在两天内拿下榆社,陈赓急中生智指挥战士们在日军阵地前挖起了地道,经过一昼夜努力八路军把地道挖到了日军据点下面,接着把装满炸药的棺材推进地道,一声巨响日军据点崩塌了,榆社县城终被八路军攻克。
任林峰:在这个地方呢,日本人有好几个大的碉堡,而且四周围现在的话好像不太高了,当时候这悬崖是挺陡的,有二三十米高,四周全是这样的,在后面全是二三十米高的,再加上原来的旧城墙,当时候进攻是相当困难,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从这下面坑道作业,打了个洞问老百姓借了棺材,然后把炸药装在棺材里面,最后一下把,炸开一个缺口。
八路军受制于武器装备 边区自造手榴弹杀伤力有限
解说:这张照片是八路军战地摄影师徐肖冰在“榆社战役”结束时拍的,照片中的陈赓和参谋长周希汉笑容满面站在被攻克的日军碉堡前,身上还穿着缴获的日本军装,惊险的是徐肖冰为拍“榆社战役”差点丢了命,时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清点战利品时不小心拉动了一门大炮的炮栓,一发炮弹飞出来,在离徐肖冰不远处爆炸,把他埋在了土里,战士们将徐肖冰挖出来后,他摸摸身上没有受伤,拿起相机继续拍照,也许是刚被炮弹震晕眼睛发花,这些照片洗出来后竟然全是虚的,这在徐肖冰的职业摄影生涯中十分少见。
“榆社战役”为八路军提供了宝贵了攻坚经验,但由于缺少大炮八路军攻坚时往往伤亡很大,时八路军的主要武器是手榴弹,而这些手榴弹多是边区自造,杀伤力大打折扣。
王外马甲:它就是把一些农村的工匠拉来,做擀面杖的他用那个来车手榴弹的把,让银匠来做那个引发装置,造鞭炮的他来做火药,补锅的他来做手榴弹的壳,铁壳。那么这样子做出来一个手榴弹,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大鞭炮,就是手榴弹丢出去炸了以后呢,最多只能裂成两半,那个杀伤力是很有限的。
萨苏:说八路军当时呢,挎着一个篮子,一篮子都是手榴弹,那么冲上去之后就是拿篮子一个一个甩,在世界战争史上有哪个军队会把柳条编的篮子作为军用物资呢,这可能是八路军独特的一种战法了。
陈晓楠:“百团大战”当中八路军武器装备低劣,在攻坚日本据点的时候呢,只能够用手榴弹和爆炸威力很小的黑火药,据说有时候八路军的手榴弹爆炸之后,本来有一些日伪士兵呢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自己就此就没命了,可能后来却发现只不过弄了满脸灰,其实一根毫毛都没伤着,而有一些八路军战士当时甚至也从来也没有见过大炮。但是在一次攻坚战的时候,有一名八路军将领却上演了用缴获的大炮攻占日军据点的一幕。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当时八路军129师新七旅旅长易良品。
缴获日军野炮派上大用场 攻破16个据点
解说: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后,八路军129师新七旅旅长易良品奉命破击德石铁路,时日军从德州赶来增援被易良品率部击溃,日军逃跑时丢下了一门88型野战炮和六发炮弹。沈克尼是一位军事专家,他就职于宁夏自治区民政厅,业余时间他从事军事知识和国防教育工作。
沈克尼(军事专家):缴获一门炮那不得了的事情,缴获火炮那属于重要缴获。
解说:这是新七旅拥有的第一门大炮,因部队要转移,易良品令军械股长从后方调来技术工人,连夜将炮管、炮栓、弹膛和引信分解,涂上厚厚的凡士林油用白布包裹,调来罗马大车将炮管拉走掩埋,没想到这门野炮日后真被易良品派上了大用场。易良品是湖北麻城人,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易珠玲(易良品之女):那时候他才十四岁,所以就跟着走了就参加革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