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有人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傍傍族”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要去傍,事事都要去傍,那么还有谁会去奋斗和创新呢?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展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870人参与),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此次调查,是前不久另一次调查的纵深与扩大:据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真正的朋友很少,其中6.7%的人表示自己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拜金主义”横行让友谊变了味,很多人交友是出于利益考虑——不仅在交友方面,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傍款”、“傍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如此说法,绝非夸张。正如报道中相关专家说的那样,通常而言,“傍”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当“傍”一方面使傍人者无底线地丧失尊严与人格,另一方面又使被傍者过分滥用权力与财富破坏规则、扰乱秩序之时,“傍”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民众价值观的被颠覆、独立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低迷,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病”。
比如,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奋斗无法实现梦想”、“所有人都在傍,我不傍会吃亏”时,“傍”无疑将消解为数众多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奋斗意志。
人人自感是弱势的社会,将导致稳定预期失调、规则被严重破坏等系列社会问题凸显,而众多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不再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一味试图通过“傍”的捷径凌驾于规则与秩序之上时,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鼓励民众奋斗成功的渠道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偏差:当众多年轻人一味钻营而少去努力,社会何谈创新发展?
再比如,当近70%的人选择“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这一选项时,那只能说明我们社会的正常阶层流动渠道越发逼仄了。据11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期调查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时,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贫困农民张中周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这句话让很多人深有同感,当年轻人置身于“没机会”的彷徨与无奈中,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傍”之时,我们的社会,是到了好好反思使得阶层流动渠道越发堵塞的“官二代”、“富二代”当道的时候了。
该则调查最引人注目的,当属70.9%的受访者担心“会刺激腐败现象越来越多”。检视现实不难发现,受访者的担心,其实是所有人的担心——当价值观的颠覆、人情的浮躁、阶层的断裂,最终演化为规则的破坏与腐败多发时,如何调理并治疗过分倚重“傍款”、“傍权”带来的系列“社会病”,已刻不容缓。原因很简单,“傍”风横行表明,在我们社会的一些方面和领域,规则与秩序已经成为摆设——很多人“傍款”、“傍权”,不过是试图和有钱有权者一样,享受他们能够获得的摆脱规则、秩序“束缚”的特权快感。
清理规则、重整秩序,无疑是消除这些“社会病”的良方。但我们深知,疗治系列“社会病”须下猛药——这势必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各种形式的阻挠与反对。而我们需要警醒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傍”的方式,成为既得利益的附属或一部分时,疗治“社会病”会不会愈显滞重、越发艰难?
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恍然警醒:现在不付诸行动,更待何时?(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