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王二晶 (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教师)
我心底一隅完整地保留着儿时闹元宵的画面,挥之不去,异常浓烈。乡下有“月半大于年”的说法,残存在记忆中的元宵节是那样热闹,那样让人向往流连。
记忆中,从大年初一下午开始,村里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锣鼓声,这是在通知大家呢。只要锣鼓声响起,老乡们就自发地来到村里的大坝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前做元宵节民俗展演的各种准备工作。我们这种七八岁的孩子,爱凑热闹却啥也不会,也闹着要参加,就被安排进秧歌队或腰鼓队。大人们会在我们腰上系根大红绸子,教我们走十字步。连着几天,我们就跟着大人扭秧歌的长龙,从早到晚,乐此不疲。
待到元宵这日,一大早锣鼓就被敲得震天响,大家乐呵呵地走向镇上的主街道,井然有序。打花伞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秧歌队算是准入门槛最低的,人人都可参加,人人都能玩得尽兴。那时,各村秧歌队为了“抢”到去县里汇报表演的机会,纷纷拿出绝活,一较高下。被选上的那可真像中了状元,队员们手舞足蹈,欢呼雀跃。
当天最精彩的莫过于高跷队,他们穿着古时的服装,戴着漂亮的头饰和面具,踩着近一米的高跷,又蹦又唱又跳,引来人们阵阵掌声。他们表演着大家熟悉的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有的队员还表演高跷下腰捡东西。赢得最多喝彩的当属高跷队的压轴节目——高跷上下叠罗汉,技艺纯熟的队员还故意把身体左右摇晃,惊险刺激,引得阵阵惊呼。
还有一些人专门扮丑角负责搞笑,他们穿上老人的灰褂子,肚里塞个抱枕,抹个黑黑红红的大花脸就可以上阵。他们或独自表演,或三五成群,笑着闹着,引来阵阵哄笑。那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无边的热闹中,忘掉了一年来的劳累和艰辛。
白天的展演锣鼓喧天,而十五的夜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也是开心喧闹的。成群的孩子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比着谁的灯笼大、谁的灯笼美、谁的灯笼亮的时间长。儿时的灯笼大多是纸做的,男孩子顽劣,大人们常常逗他们,说灯笼下面有“蜈蚣”“壁虎”,孩子低头查看的时候,常常会把灯笼点燃,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稍微大些的孩子则不喜欢这些买来的灯笼,常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自制独属于自己的那一盏。他们拿来白菜根或萝卜根,把中间挖空,再放些烛泪或“汽油”棉花,然后从侧面插一根细长柔韧的枝条,这灯笼便成了。我们管它叫“忽闪灯”。忽闪灯虽然不好看,可是火光旺盛,看起来特别拉风。就这样,孩子们从家里出发,呼朋唤友来到村里的中心地带,然后欢呼着到每家每户去展示,一直闹腾到晚上十点以后。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好多美好的传统文化也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去。锣鼓声远去了,烟花不允许放了,我们的元宵节除了甜甜的、糯糯的元宵,除了手机与网络,能留存下来的还有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