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还曾刊发山东安丘县驻军的来信,反映安丘县汽车站拒载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16名退伍战士(其中残疾军人7人)。司机嫌退伍战士行李太多,部队另派一辆解放牌卡车运送行李,只求客车载这16名退伍兵,司机还是不允。人民日报为如此粗暴地对待越战英雄而愤怒。 这两件不愉快的事情,都发生在1987年,离那场血流成河的“自卫还击战”刚刚8年!如今29年过去,现在的年轻人除了那首流行歌曲《血染的风采》,对于慷慨赴死的岩龙、梁三喜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估计大多数人连他们的英名都没听说过,虽然他们肯定熟悉周杰伦,多半知道张朝阳、丁磊、马云和黄光裕。
西祠胡同和百度贴吧里,有一个《我想哭 确(却)没有泪》的帖子,说的是1979年一对兄弟同时去了越南战场,老大是侦察兵,老二是步兵。6月份父母收到民政部门来信,告知老大在越南牺牲,老二失踪。老大被评为烈士,老二因为没有找到,算不算烈士还要等待。官员放下500元抚恤金就走了。从此以后,老两口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民政部门的28元抚恤金——因为只有一个烈士。1985年春天母亲病重,因为没钱交医药费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去世了。临走的时候,她还在喊着失踪的老二名字!2000年8月的一天晚上,父亲在自行车修理铺拾掇完最后一辆自行车后,永远地睡着了。老人的枕头底下压着一个信封,里面是刚刚领到的28元抚恤金。人们收拾遗物的时候,在一个木箱里发现了257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都有28元儿子的命钱。加上老人枕头底下的那个,一共258个!有的钱现在已经不再流通了,可它们被放得整整齐齐,合计人民币7224元!这对老夫妻至死也没有动过这笔钱!
记者来了,报社的、电视台的,还有的是说不上是哪里的人。然而,记者走后,他们的报纸、电视台最终都未作报道。这个帖子的细节还有待考证,但所有体制内媒体和市场化媒体,对于越战英雄的身后事未能给予充分关注,则是令人汗颜的事实。只有一些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战士和少数军事迷在互联网上开设“燃烧的血”等网站和BBS,顽强地提醒人们别忘了当年的金戈铁马、慷慨悲歌。特别是在1979年开战后发表社论《奋起还击,保卫边疆》的人民日报,对战后英烈关怀的缺位和失语,是中国第一大报的严重失职!
好在还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偶尔露面,从侧面告诉读者,当年的英雄和亲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市场经济的阴影中挣扎和喘息。2001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通讯《交警与特困生》,写的是安徽六安市独山镇长生桥村小伙子杨志伦考上省级重点中学,却付不起每学期五六百元的学杂费,勉强读到第二学期,被迫选择退学。他的父亲在1979年对越战争中负伤致残,拖着残躯在一家建筑工地烧饭,母亲在黄土地里刨食,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家里的油盐柴米都快不够了,到哪儿弄钱供小杨读书呢?六安市交警一大队的叔叔、阿姨们闻讯,受到“强烈的震撼”,决定由车管所民警与杨志伦签订助学协议,提供小杨在高中的学杂费,直到考取大学。小杨高考被安徽大学录取后,民警们兴高采烈地开着车,沿着崎岖山路驶到杨家,送来助孩子入学的捐款,整个山村沸腾了!
这篇《交警与特困生》,与其说是一篇交警助人为乐的表扬稿,不如说是一篇越战老兵余生的凄凉写照。
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亲属接获部队讣告却迟迟没有现身,原来梁三喜70岁的老母亲和妻子为了节省车票钱,抱着出生才3个月的女儿,从160华里以外的火车站翻山越岭徒步走过来。路上走了4天,吃的是随身带的地瓜干煎饼!
不幸的是,“小说家言”再次一语成谶。
人民日报1990年2月9日周良沛散文《生命立体的造型——读<麻栗坡烈士陵园诗抄>》提到麻栗坡的一首诗,应该源自八九十年代之交麻栗坡的真实见闻。诗人周宝莹纪实性诗歌《相会》,说起烈士母亲好几年想来扫墓却没有盘缠—— “那些人当年为你披红戴花后,在家门贴一幅‘光荣人家’红纸,前年又换成‘烈士之家’金匾,却不肯给予一块或一毛乃至半个硬币的情感和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