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08年7月27日,由宝安区文联和宝安日报社合办的《打工文学》周刊创刊号出版后,迅速引起文坛广泛关注,得到了全国广大作家、读者朋友的盛赞和支持。蓦然回首,它已经走过八个年头,来到了第400期。
八年前,一颗种子在南海之滨落地生根,在这片梦想的热土、文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而今业已蔚然成荫,在阳光下开满了灿烂的花朵。许许多多在社会底层打工的文学爱好者,因为这份充满人文关怀的周刊而有了精神寄托,甚至因此改变人生轨迹,生活日渐向好,收获了鲜花和掌声。记得2014年10月26日《打工文学》周刊300期读者座谈会在打铁文艺社举办的时候,作家龚碧艳就曾动情地说:“因为有《打工文学》周刊,我才留在了宝安。”作家庄昌平也感慨地说:“2008年,在福田上班的我无意中看到了《打工文学》周刊,那一刻,我就决定要辞职来宝安。”草根评论家谢端平则说:“宝安区有2000多个作家、文学爱好者,《打工文学》周刊为他们搭建了重要的展现平台,也给读者传递了真、善、美。”由此可以管窥《打工文学》周刊在读者朋友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
这和这份刊物创办的初衷和宗旨不无关系。《打工文学》周刊的定位是本土化,每一期都会重点关注宝安、深圳当地的文学创作者,同时又极具包容性,全国各地有影响、值得推荐的作者和作品也会关注和刊发。《打工文学》周刊在宝安这片文学沃土上承担起了传播文学、传递文化的责任和使命。400期厚重的《打工文学》周刊,让广大打工文学作者在繁忙沉重的工作中用文字诉说心事,放飞梦想、记录时代,获得精神的慰藉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冲击下,报纸文学副刊、纯文学期刊日益萎缩,减版的减版,撤掉的撤掉,倒闭的倒闭,而《打工文学》周刊风雨八载,与她的作者、读者携手前行,仍然高贵地坚持着。在时代的浪潮中,打工文学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不断拓宽和丰富。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张伟明就曾提出“后打工文学”的概念,探讨了新时代环境下打工文学的主体内涵、精神特质和未来趋向。
本期纪念《打工文学》周刊400期的小辑,讲述了作者与这份周刊之间的故事。相信每一位《打工文学》周刊的作者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特别是从本刊起步逐渐走向全国的优秀作者陈再见、唐诗、徐建英等。来稿众多,限于篇幅,只选刊了一部分。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有句诗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日方长,让我们牢记最初的梦想,继续追寻心中的缪斯之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