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0|回复: 0

甘当煤矿的一颗螺丝钉

发表于 2010-12-9 10:46: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熊国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个春天,隶属于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服从国家利益,遵照重庆市政府“夺煤保钢”的决策,决定抽调189名学生,于1961年3月18日奔赴川黔交界的松藻煤矿,投入到夺煤保钢的伟大战役。我作为被抽调的学生的一员,也来到了松藻煤矿。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告老还乡。

    忆及当年,松藻煤矿艰苦困难的环境条件,是现在无法看到和难以想象的。

    新来的学生和其他单位涌来的数千工人,都只能住帐篷,睡木板通铺,吃的是一半米面一半粗粮,蔬菜则是以干菜为主,缺油少荤;而学生们的收入,每月仅只18元,学校补贴6元,合计24元。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二机校的同学们依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经过几年到几十年的打拼,二机校同学全都成了松藻煤矿以及各自所在单位的生产骨干和中坚力量,还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先后有十余位佼佼者晋升为矿处级领导,至于科队级干部则数不胜数,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岗位上还创造了非凡业绩,荣获了省市劳动模范殊荣。

    我也和众多同学一样,从一个学生工人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

    最初学习安装地面照明,维修电话通讯,继后又接触机电设备检修。

    因为我爱好无线电,小有名气,所以,矿上的广播机发生故障,领导都叫我去处理。1963年,矿上增加了一台500瓦广播机,又派我去安装。机器开箱后,一看,比人还高,不知从何下手。我想到了大专班的杜懋垣同学,他也是无线电爱好者,知识渊博,肯定会摆弄这“家什”。哪知他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机器,更何况没说明书。于是我们马上去信跟上海广播器材厂联系,回信同意卖一本说明书给我们,按厂方要求寄去八角钱,一周后收到了说明书。经过几天的钻研,终于安装成功,对全矿播音了。

    1966年春,全国第一届煤炭工业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出先进科技和电子技术在煤矿的应用。全国各大矿务局都派人前往参观学习。那时,松藻已成立了矿务局,派了四个人去,一个带队的书记,两位工程师,还有就是我。经过半个月的参观学习,受益非浅,收获颇丰。参观回来后,我被借调到矿务局“双革”办公室(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推广煤展会经验和成功的项目,从地面到井下应用了半导体信号,扩音电话,电机车进出井口的集中控制等。

    再有,用电子技术监测,预报煤矿瓦斯。1979年10月,首先推广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ABD—1型瓦斯报警断电仪,并培训了一批学员,使仪器在K3煤层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旧的电子技术和广播,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城市已经有了电视,而远离城市的松藻矿区,由于高山阻挡,职工家属无法直接收看到电视,领导对我们搞电器的人提出了要求,务必让松藻人尽快看到电视。闻风而动,我们立马带上天线、电视机、蓄电池、行囊和干粮,做好安营扎寨的准备,到矿区附近各山头反复测试,终于找到了可以建立机站的山头,将接收到的四川华莹山发来的电视信号,通过“差频转发”技术,1975年,将电视信号转发到了千家万户。现在,地处深山的松藻矿区也和城市一样,可以看到几十个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了。

    在建设矿山电气化,推动广电事业发展的三十几年煤矿生涯中,我虽然也曾流下不少辛勤的汗水,但只能算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自觉无愧于母校的教导,无愧于松藻煤矿和矿务局的培养,也无愧于二机校校友的容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