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什么不少家长活在焦头烂额中。
女儿学校调整成了春季作息,到校时间要提早半个小时。
原本早上时间就紧张,现在更是鸡飞狗跳。
首先,叫孩子起床是个大难题。
不管怎么喊,闹钟响几遍,女儿都闭着眼睛不肯起来。
好不容易把她拖起来,又要盯着她洗漱,催她吃早饭。
终于收拾妥当,火急火燎拉着她出门,又发现昨晚的作业没带...
痛定思痛后,我决定下一味“猛药”,彻底把包袱还给女儿。
于是,我告诉她:
妈妈事情太多,实在顾不过来,明天起请你自己定闹钟起床。
每天7点40,我们准时出门。
女儿表示同意,还嘟囔着说:我本来就可以,是你非要啰嗦。
第二天,闹钟响起的时候,女儿没动静。我忍着提醒她的冲动,继续等待。
过了几分钟,她挣扎着爬了起来,一通拾掇后,拉着我飞快出门。
我瞥了眼时间,竟然提早了10分钟!
后面几天,她有时早有时晚,早了我夸她继续保持,迟到了我就忍着不吭声。
终于,一段时间之后,她找到了节奏,早上再也不用兵荒马乱。
经过这剂猛药,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是我一直干涉太多,反倒成了孩子自觉的阻碍。
忽然想起一句话:每一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能忍”的妈。
会忍,才是当妈的高级境界。
妈妈忍住唠叨,孩子才能优秀。
如果问,家中谁是说话最多的人?答案一定是妈妈。
因为,妈妈的催促和唠叨几乎无处不在。
提醒孩子作息,快点睡觉、快点起床、快点吃饭;
提醒孩子学习,快点写、快点看、快点读...
说实话,谁也不想这么唠叨,可孩子的自觉性不够,怎么提醒都不管用。
于是,妈妈的唠叨又只好加剧。
然而,过多的语言刺激,其实并不会让孩子变得自觉,相反,它会让孩子失去耐心,直至麻木。
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说孩子越不肯听。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演员孙茜就曾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小时候,她每次放学回家,妈妈会不停地催“写作业了没有?赶紧去!”
她原本正要写,听到妈妈催,逆反情绪上来,反而不想写了。
后来,她就抗拒写作业,每次都等到妈妈催,才慢吞吞地开始。
图片
更糟糕的是,唠叨会在日积月累中,毁掉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信。
因为,父母盯得越紧,安排得越细,孩子就越不需要自控,最终彻底放弃自我管理。
有的妈妈会很担忧,如果不去提醒,难道要任由孩子散漫拖沓吗?
董卿说过一句话: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孩子也许不会听我们的话,却会模仿我们的行为。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幕:父亲正在工作,儿子马飞问“爸爸我也能不睡觉吗?”
爸爸回答:“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不用问我,你自己决定。”
马飞眼前一亮,第一次有了掌控自己的感觉,他看着伏案工作的爸爸,自己也起身翻起书来。
有句话说,真正的爱孩子,半张嘴就够了。
与其过多开口干扰,不如以身作则引导。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机会学习掌控自己的船舵。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伸手,忍不住开口,是出于心疼,出于担忧。
可是,这究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还是孩子真实的意愿呢?
妈妈伸手太多,孩子就会变得依赖;妈妈开口太多,孩子就会变得怯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