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朱汉民:书院之所以有价值,历史上,在于它能够补充传统教育制度的不足。当代很多书院,也能够补充现代教育体制的不足。现代教育体制的不足,既体现在教育体制之内,也体现在教育体制之外。现代大学基本上是以专业为主体,我们讲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某个专业之外,还要在人格上、在做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多样性上要有全面的发展。那么大学体制之内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除此之外,就是这些民间的书院,如果真正有书院的追求,就应该在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复兴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也要在人的养成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我一直赞成书院应该多元发展,一个是政府要主导,另一个就是民间的各种公益性组织、社团,包括企业界,当然学者也要参与进来。
    程方平:书院的“活化”,应该坚守我们刚才特别强调的书院精神。没有这个精神,书院就有名无实,甚至还会有负面作用。我觉得大学的书院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书院变成一种现代学院。大学办书院,要在这些方面理清思路。至于社会上包括地方政府想办书院,更要搞清楚书院传统的当代价值。传统的书院注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解决实际的问题,又怀抱远大的理想。对书院未来的发展,把它做“活”,做成有中国特色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再有,书院在体制上、在生态上可能是现代学校的补充,但是在具体的探究上,书院也可能会促进改革。书院在社区教育、乡村教育、新农村建设方面,都会有一些超越现行体制、超越正规化或标准化局限的探索。可见,书院是可以走在前面的,书院更积极、自主、务实的探索,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徐 勇: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意见。
    第一,不要把传统书院看得过于美好,更不要试图以传统书院来取代现代学校,不要以传统教育来取代现代教育。另外,我也赞同,书院可以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甚至是一种探索的尝试。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学校体制完全是西方的产物,完全是站在外在的、客观的立场引导学生分析事物,而不是教授为人之道,这样的一种教育没有能力解决人们安身立命的问题,有必要改变现代教育这种“中体西用”的模式,提出从学校的建制到各项制度安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要全面刷新,全面更张,另起炉灶,有的甚至提出要以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来代替现代学校,以传统教育来取代现代教育。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实践上不可取,在理论上也非常荒谬。说这个话的人,其实对传统的书院不了解,把传统书院进行了神化和美化,或者是说这些人把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投射和寄托到了古代书院上,为传统书院镀上了一层虚幻的、不真实的光环。书院改制的的确确像胡适所说的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书院从整体上来说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我经常说一句话,什么叫近代化,什么叫现代化?所谓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分化,就是专业化,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显然,在现代社会,书院有它的局限。
    第二,书院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补充,现代教育完全可以接纳书院。鉴于现代社会的这种专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弊端,很多大学都在提倡通识教育,我觉得完全可以采用书院制。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谈“住院”几乎不可能,但完全可以把一些书院的主要教师安排在校内住宿,也可以在书院里头安排供师生活动的空间,安排一些老师不间断地值守来接待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个导师持续地指导一个兴趣小组或者一个课题小组,以学习科研工作来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当下“活化”书院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