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十月
来自湖北荆州,只有初中文凭的王十月表示,从2000年到2006年,在深圳的六年是自己的精神胎记。他在自己的自述文章《我是我的陷阱》中写到:
“打工近二十年,我一直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脱离打工阶级,努力融入身处的城市。我并不觉得城市代表恶、乡村代表美,处处有恶,处处也有美。”
同样是初中毕业的湖南平江人戴斌,1994年来到深圳打工。当过搬运工,蹬过三轮车,卖过豆腐,编过内部刊物,办过职介所,干过推销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他是个高产的“打工作家”。
他在小说《深南大道》写到:
“深南大道像天堂一样美。小菊对表姐这句话深信不疑,她虽然不知道天堂有多美,但关于天堂的神话她是看过的……”
可惜,他笔下的小菊为了获得边防证搭上自己的性命,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梦寐以求的深南大道有多美。
相比90年代,进入21世纪的深圳已经焕然一新。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深圳地铁通车,深圳湾大桥通车……深圳速度,一直在刷新。
深圳地铁正式通车,市民把罗湖地铁总站挤了个水泄不通。
商报张小禹 摄影报导
2013年,一个名为郭金牛的47岁农民工,被一位荷兰诗人索要签名,那是在一个国际诗歌颁奖典礼上,这个农民工的诗集《纸上还乡》获得了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诗集奖,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席巴斯给他颁奖。
少年,在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
数完就到了楼顶 / 他 / 飞啊飞
鸟的动作,不可模仿
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
一道闪电
只目击到,前半部分
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
速度,领走了少年
米,领走了小小的白
2010年,富士康发生了令人扼腕痛惜的“十三连跳”,那时候被派去安装“防跳网”的正是在富士康打工的郭金牛。
郭金牛
他悲伤地发现,每次当他顺时针将螺丝拧紧的时候,都有一个年轻的灵魂在挣扎反抗。
这些蛰伏的疼痛感,这些急速终结的生命,被同为打工一族的他写进了诗里。
2012年,一份深圳版的”欢迎体“海报引起了市内外的广泛关注:”来了,就是深圳人“。
那一年,一个名叫许立志的90后潮汕小伙子进入富士康,在流水线上已经工作了一年多。
他喜欢写诗,然而每一首诗都像在与这个世界告别。
许立志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管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2013-12-19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2014-1-9
2014年10月1日凌晨,年仅24岁的许立志从龙华一座大厦纵身一跃,离开了世界。生前,他的微博预设在零点零分发送出一条消息:新的一天。
当下,随着几十年经济的快速转型,机械化逐渐代替人工,个体的创作源泉无疑也在消逝。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发达,他们不仅在流水线上写诗,不仅在杂志诗刊发表,每个人也可以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平台写段子、写心情。
但也许,再也很难写出那个伟大时代鲜活的、尖锐的和浓烈的在场感。
中国接入互联网
这些弥足珍贵的文本,是深圳这座城市与打工一族个体命运的共同记录。写作、写诗,也许就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有的人借此改变了命运,名利双收;有的人依然在原地,疼痛着成长;有的人,只留下了诗便远去……
这个群体是卑微的,很多人的呐喊并没有被听见;这个群体是伟大的,深圳40年流淌着他们的血汗。
“打工文学”是时代特殊的产物,也是文学界的一个传奇。这些漫长的、沉重的、真实的歌颂与批评,何尝不是深圳史上的绝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