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4-17 08:41:52
|
查看全部
从负220到正90打工(修改稿)
作者 张修东
    
        时间的日历一页页翻过,距离1983年那次打工渐行渐远,但那段经历却嵌入我的脑海,时不时过过电影,引发怀恋,也更让我懂得珍惜时下的生活。
        5月初的一天,在矿井下负220米水平掘进三区工作的我,接到了到正90水平的井下辅助单位打工三个月的通知,与我同往的还有九名掘进工。
        井下作业艰苦且耗时,几乎使每个工作在地层深处的人,都盼望有调岗到地面单位的机会,哪怕是几个月,这次,我和同事很幸运。
        终究是去帮助工作,工作浮漂的,使用单位不喜欢;能力强劲的,掘进单位离不开,只好我们几个为人诚实、工作扎实的人入选了。领导心知肚明:出去工作,起码代表区队形象和管理水平。
        高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和同事报到了。班前会上,领取了在矸石山停车场山坡路段砌墙的任务,当然我们几个打工者当中必须有我的师傅,他已经参加工作五六个年头,掘进上的活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对于垒砌石墙,他更不生疏,我师傅当之无愧被使用单位——运搬工区指定为班长。
        去往施工地点的路上,师傅说,我参加工作几年了,只知道井下辅助单位工人到采掘一线帮助工作,比如开开溜子、运送车皮、供应物料,很少有倒着来的,这说明时间非常紧张,任务非常艰巨。
        通过巡视现场,我发现,在矸石车去往矸石山的沿途,围堰破损严重,轨中道路洼坑不整,一些护坡矮墙被雨水冲垮,石头散落一地……这时的我就想,怪不得从一线调出小股部队,支援后方,原来后方的运输保障,反作用前方战事进展,这对于一个年产百万吨煤炭的矿井,保证线路畅通,不至于因为矸石不能“上山”,进而卡脖子耽搁生产,何等重要!
        由负220黑咕隆咚的井下,来到阳光明媚的正90地面,一行人很高兴,可干了两天,那股高兴劲就烟消云散。
        首先,得推着矿车到水泥库散装水泥,到石料场运来石头,到沙场将细沙一锨一锨装入矿车,还得从几十米之外拖来水管,这一切,只能在阳光曝晒下进行。日头当空照,汗水辣眼睛,对于一段时间以来很少见阳光的我们,有点不好受。不过,好处就是,累了,工友们能在柳树底下避阴,想想该想的事,说说藏在心底的笑话,这就显得珍贵了。
        砌墙这活路,天越热,墙体凝固效果越好。大约工作半个月,李师傅在装料石时,就热得不行,一阵眩晕,躺到了。喝了点水,清醒过来,他说:习惯了井下,干惯了下井,忽而一干地面,享不了这福呢,不行,我还是请求回掘进上班吧。
        看来,任何一项工作,不去尝试,不去操作,不去体验,是不知道它艰辛的。过去下井时,只看着人家在地面推车顺溜溜,矿车咣当跑,这下,却尝到了干地面的苦楚。
        当然,也不是谁就干得了井下工作的。李师傅自我解围。
        最后,老李和工友进行了“换防”。
        从负220水平到正90水平,海平面提高了,地表温度提升了,干了一个多月,脸晒黑了,脚捂白了,汗水滴答热土,辛劳换来了工作进展顺利。回望施工完成的路段,归整、漂亮、顺眼了,我们的心里有了些许安慰,终究没有辜负区队的信任。
        工作一天,在下班的路上,听着井下单位大干快上的新闻,我心潮澎湃,何不试着写写身边的工友呢。
回到单身公寓,铺开信纸,我把这一天的劳动场景,写成通讯稿,送到广播站。每当在现场听着对师傅和同事的表扬,大伙干劲更足了。
        打工这段时间,我师傅把在掘进三区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带到地面,不到三个月,几千平米的石墙垒砌起来,路边沟坎旮旯沿途的环境得到综合整治,看着像样了,用着舒服了,运作安全了,也该交工验收了。
         时间不长的打工生涯,我感悟到:每一场经历,都是对自己的磨炼。大概从这时,时间充足些,促使我购买《丑小鸭》《萌芽》《上海青年报》等刊物,大把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俗语说,世上从没有白走的路。从此,我喜欢上了新闻写作,这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步步跟紧攀登,好似慢慢地从负220到达了正90。
        我感恩区队领导,感怀这次短短的打工经历。
        我越来越觉得,懂得珍惜每一段经历,生活才厚实,前行的路才顺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