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公务车实行“零增长”,其巨大的公共价值,显然并不只是治堵意义上的,在促进政府廉洁、降低行政成本方面的效益,同样十分巨大。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从13日起征求民意。其中首次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公务用车“零增长”——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据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该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
在此次北京公布的治堵措施之中,“公务车零增长”似乎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项小“措施”,但在笔者看来,该措施似不起眼,治堵功效却可能很显著。
数据显示,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政府公务车采购规模一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若能做到公务用车“零增长”、保持现有70万辆的规模不变,将至少会压缩数十万辆公车的增量。
众所周知,在所有社会车辆中,公务车的绝对数量虽然不算高(远不及私家车),但囿于公费负担的特殊性质,其使用频率、强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却十分惊人,远非私车可比。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少华此前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实际行驶的车辆中,除出租车外,公车与私车的比例是4比1,公务车动态占有道路资源高达80%,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公务车“零增长”,所能带来的治堵效果,无疑极为可观。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49万余辆公车入库封存,北京城市交通立刻变得极为通畅的事实,便是对此的生动见证。
公务车以身作则、带头实行“零增长”,其巨大的公共价值,显然并不只是治堵意义上的,在促进政府廉洁、降低行政成本方面的效益,同样十分巨大。据统计,2004年全国政府公务用车采购金额为500亿元,2005年增加到600亿元,2008年则攀升至800亿元,汽车已成为最大的政府采购项目。而我们知道,从“公车消费”的整体角度看,购买公车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维持公车日常运作的费用支出更为庞大。
鉴于此,我们进一步产生这样的期待:能有更多的“公务车零增长”。所谓“更多”,在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意思,其一,除了北京之外,全国其他地方、城市也能借鉴效仿“公务车零增长”做法;其二,除了“零增长”外,公务车是否还能进一步地走向“负增长”——将目前规模本已庞大的公务车数量真正降下来,并将之作为推动和深化公车改革的一个契机?(张贵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