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6|回复: 0

住房“双轨制”的成效有待实践检验

发表于 2010-12-14 08:41: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提到“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这一提法在中央文件中属于首次出现,分量很重,它暗含并预示了我国住房体系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近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很折腾,房改、房价、动拆迁、市场调控,普通民众可能已经疲惫到懒得说话和抱怨了。中央政府很卖力地调控房价,地方政府很狼狈地搞住房保障,可总处处感觉不对劲,每每吃力不讨好。

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正如住房体系中的一对兄弟,都需要母爱。1998年房改之后,住房市场被溺爱,后果是在住宅商品化、市场化飞跃式发展的同时,房价亦快速上涨。而住房保障却被很多地方政府忽视甚至抛弃,比如1998年房改“23号文”中明确经济适用房应成为住房供应的主体,事实上从未兑现。并且,直到2006年,还有数百个地级市尚未建立廉租房制度。

几乎在任何国家,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住房,都会受到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眷顾。一方面房价飞涨,一方面住房保障滞后,长此以往,铁定会产生社会矛盾。自2005年以来,我国房价问题持续升温和发酵,伴随着越来越多民众的不满情绪,部分舆论已偏离理性轨道,甚至出现了否定住宅市场化的声音。

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国家日益加大了对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视力度。2007年出台“24号文”,2008年推出“9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2009年制定廉租房保障规划、要求各地五年内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今年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要求各地制定“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并提出至2015年底,全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城镇家庭都能享受到保障。今年还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明年将激增到1000万套。部分城市如上海,“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和收购100万套保障性住房。

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属“补功课”。然而,保障房是否盖的越多就越好,保障面是否越大就越好?去年以来,某些担忧和质疑的声音时有泛起。说老实话,按今年和明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实很生猛。笔者曾做过测算,580万套住房的新开工量相当于2005年全国全部的商品房开工量,而明年又将增加近一倍!上海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也将占到“十二五”时期住房供应套数的六成。

过快增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能否跟得上?比如经济适用房还会被权贵阶层偷食和抢占吗?会否干扰或冲击正常的商品住宅市场秩序,从而损害市场机制?这些疑问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

搞好住房保障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发展商品住宅是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必要之举。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前,我们太热衷于市场,而忘却了保障;今天,我们同样不宜太痴迷于保障,而伤害了市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中使出的限贷、限购等行政干预手段,只能是平抑房价难度大以及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尚未放量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临时之策。期待住房供应“双轨制”尽快完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杨红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