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提起捡漏,凡是搞收藏淘古德的人,都喜欢“捡漏”,也都忙于“捡漏”,有时往往也能“捡”到“漏”。
什么是捡漏呢?“捡漏”就是花很少的钱捡到别人看走眼的或别人人生不到有价值的古董或艺术品。有时,甚至还能“捡”到稀世的珍宝。
据说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用五斤全国粮票换得一只喂鸡的盆,后来鉴定为元代洒蓝釉钵。
文革中,有一位工程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工资停发了,每月只有30元生活费。可是有一天,他在地摊上看到一只灰头土脸的莲花瓣青瓷水盂,就把刚领到的30元生活费全给了摆地摊的老头。乐呵呵地把水盂捧回家了。他老婆埋怨他“傻帽”。他得意地说:我“捡”了个大“漏”——这只水盂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官汝窑的精品。
“捡漏”能“捡”到上述古瓷精品,在今天收藏热如此高涨的情形下,已经不大容易了。再加上央视二台的“鉴宝”节目播出之后,大力普及收藏知识,谁都把“古董”看作奇货可居。甚至民国日用陶瓷,也能当作“国宝”卖,侃出个吓死人的价来。是不是现在“捡漏“,就此消声灭迹了呢?当然不是!
现在仍然还能“捡漏”,而且确确实实也能“捡”到“漏”。关键就看各人的机遇、眼力,知识和经验水平。就“古董”而言,重来就没有“最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人的手里,价值是大相径庭的。
地摊上的小贩,因为是“铲地皮”所得,收来便宜,再加上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卖的价格肯定不会高的。即使收到高档的东西,大多数也是加点“辛苦费”和他们认为的“理想价”就“走掉了”。用他们的行话——给到位就卖,图的就是走得快。薄利多销这是他们的原则。也许他们也知道,到拍卖行拍卖,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他们等不起,因为经不起折腾,也不想这么做。于是随随便便的买来,也就轻轻松松的麦了。即使卖“漏”,也不得不卖。
当“古董”到了“小行家”手中,价格至少要翻个“跟斗”,有时候还会赚大便宜的。然而,尽管如此,不论“小行家”如何精明强干,对于“大玩家”来说,他们还有可能被“捡”了“漏”。
“古董”到了拍卖行里拍卖,价格对于小贩、“小行家”,乃至“大玩家”们卖的价可能会“离了谱”。因为民间买卖与拍卖行的“升温价”,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值得注意的,拍卖行拍出的价,仍不是“古董”的“终极价”它还有“升值”的空间,收藏几年的东西再拿出来拍卖,价格说不定又翻个跟斗。
正因为在不同层次之间,都有“漏”可“捡”,才使得收藏市场越来越红火。
笔者亲眼目睹的事实:某人花100元买到一张破烂古画,结果1000元被他卖掉。当时,他觉得赚了不少。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后来,他得知他卖出去的烂古画,被买去的卖了2万元。他感觉吃亏了,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他整天气啊、悔啊、经常捶胸顿足,寝食难安,逢人数说自己的不幸:被人“捡”了“漏”。其实,他大可不必懊恼。因为“捡漏”和“被捡漏“都是一种缘份,一种命运。不必为此而陷入“性情”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假如他没有遇到花1000元买他古画的人,也许,他的画仍然“藏在深闺,无人可识”的。不要说卖二万的运气永远降临不到他的身边,说不定卖1000元的机会也会丧失掉。俗话说:“一饮一喙,俱是前定。”不是你的运气,求也求不到。即使你“捡”到了“漏”,也有可能被你“漏”跑了。后来听说那人气得吐血了,因为他被“大玩家”“捡”个“打漏”的。因为这幅画被专家鉴定为清代“西冷八大家”中的陈洪涛的精品之作,能值几十万元,“被捡漏”的能吃后悔药吗?怨谁呢?只怨自己眼力太“臭”,知识太“陋”。
千百年来,每件上档次的“古董”不知被买过多少次,已过多少手,传过多少代。这好比“击鼓传花”,传到你的手中,你买的价就是你所在环境的应有的价位。低的你不想卖,高的没人接。
可以说,不同的环节,体现出不同的价位。而且也只能是这个价位。你想卖给“超时价”,甚至把流传以后环节所体现的钱都赚了,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天方夜谭”。
傅抱石的“丽人行”在1997年拍出了1078万元的“天价”来,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拍卖第一个打破千万元大关的新纪录。可是,就在该画拍卖之前,专家的评估也只有48万元。据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放在文物店里代售,标价只有4万元,而且一直无人问津。那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去捡“漏”啊?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是你的财气,干着急也没有用。因此“捡漏”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捡”到“漏”,不要得意忘形,说不定到你手中,已经是“三传手”“四传手”了。没有“捡”到“漏”的,也不要着急,创造机缘,等待“幸运之神”赐福到你的身边。
“捡漏”还不能有懈怠之心,“煮熟的鸭子”有时也能飞掉的。有人走亲戚时,偶尔在地摊上看到一只锈迹斑斑的青铜鼎,价格只是比同等重量的艺术品,这个“漏”已经捡定了。本来买好带走就完事了。可是他却怕带到亲戚家说不清。于是,于是就预定金给地摊主,要他妥善保管好这只青铜鼎,申明第二天上午来取货。这位地摊主拿到定金特别高兴。因为定金已超过他收购的价钱了,而且他把这只青铜鼎卖到收购站时,人家还不要。为了讨好买主,他连夜对这只青铜鼎进行特别的加工清理,又是用酸洗,又是用铲刀刮,还用锉刀把所有的纹饰都清理的干干净净,青铜鼎给他整理的崭新铮亮。第二天,当他得意洋洋的把这只加工后的青铜鼎交给买主时,气得买主半天说不出话来。“捡”到的“漏”被外行的地摊主弄得面目全非了。最后只得把定金要回来,彻底放弃了,“煮熟的鸭子”然“飞”了。
“捡漏”就怕买假,而现在的假货、赝品、高仿品大量充斥古玩市场,使人防不胜防。不要说一般的“小玩家”,就是有名望的“大专家”在“捡漏”中翻过船的也不在少数。笔者曾经专门请教过一位“大玩家”,如何在“捡漏”中不买假?答曰:“看不懂的东西不介入,没有艺术品位的东西,不要碰。残缺的东西坚决不要。真东西当假东西来买。看准的老东西,该出手就抢先下手”。
“捡漏”是活跃收藏市场的动力之一。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物品众多,文化积淀,及其深厚,值得收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大有“漏”可“捡”。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这样的“捡漏”就是优哉游哉,得其乐哉了。
shouc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