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概述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金青花(1115-1234)
故城宋金遗址出土宋代青花瓷
|
(2006-01-24 11:31:16)
| 本报讯(通讯员樊书海、袁文慧记者任少辉)省文物研究所近日会同衡水市文物局及故城县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对故城县李家庄宋金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时,发掘出了极其少见的宋金代磁州窑青花瓷。据介绍,宋金代青花瓷的出土,在我省还是首次。
遗址中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金代层中有龙泉窑青瓷印花碗、黑白双色釉篦划纹碗、黑釉凸棱罐片、酱釉鸡腿瓶底、小口鼓腹陶瓮、宽沿陶盆陶质围棋棋盘、白瓷围棋子等。宋代层中有石杵、石夯、石磨、石砧、铁门钉、铁锛;筒形器、烟筒、瓦当、板瓦、兽形陶构件、白瓷盘、高足杯、印花碗、香炉、盆、枕、黑釉碗、钵、酱釉粉盒等多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及建筑构件。
在该遗址中出土的宋金代青花瓷枕片,瓷胎颜色偏红,瓷质疏松,浅蓝彩白描勾线,内容为珍珠地衬云彩轮廓。从瓷器的胎釉特征、造型纹饰判断,多为邢窑产品。现有考古资料证明,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成熟于元代,但唐宋时期的极其少见,在我省则是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填补了这项空白,对于青花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及其他年代可靠的宋青花
研究宋青花必须以可靠的实物材料为依据。虽然目前有许多民间收藏者都声称自己发现了宋青花,但这些所谓的“宋青花”大多数并不可靠,有的把明清时期的偏窑青花当作宋青花,更有甚者把一些新仿、臆造的器物当成所谓的宋青花,并撰文引经据典地加以考证,这类文章在近年的网络与相关收藏杂志屡见不鲜。解放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材料,以及目前发现的年代可靠的宋青花,主要有以下一些:
1、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金沙塔基下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经拼凑,属于3件碗的口、腹部残片。青花绘于器物内、外两壁,题材有盛开的菊花和复线圆圈纹等,青花呈蓝黑色或灰蓝色。在拆塔时,发现部分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的文字。青花瓷碗的碎片出在夯土层中,说明它们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初的太平兴国二年?2?。
2、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出土一块青花翻口碗的腹部残片?青花发色呈淡淡的蓝青色?口沿饰弦纹?外腹部为放射性斜线纹?里外施影青釉?胎质细腻洁白?塔基中所出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3?。
3、1973年,北京市文物局赵光林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厘米,长颈、鼓腹、砂底,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量低而含铁量高的青花器?4?。
4、2003年9~11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市巫山县胡家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一座北宋墓(M4)中出土1件青花瓷碗,同时出土的还有谷仓罐,骨簪及铜钱等遗物10余件。钱文有“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熙宁重宝”、“咸丰元宝”、“元丰通宝”、“皇宋通宝”等。最晚的铜钱年号均不晚于北宋。青花瓷碗,高5.2、口径13.2、底径5.5厘米。敞口外撇,圆唇弧腹,平底加矮圈足。内壁绘3圈青花圆圈,内底有一字符,外壁饰花草,用笔随意,青花蓝中略泛灰黑。从随葬品判断,该墓是一座北宋晚期墓葬?5?。
5、2004年6月,在浙江余杭区仓前镇八字坟宋代墓葬群的4号墓腰坑发掘出土1件带盖青花小罐,出土时里面藏着两枚北宋“嘉佑元宝”小平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只青瓷碗、一个硬陶罐。宋代带盖青花小罐高5.3厘米,直径6.5厘米,口径4厘米,小罐上四朵盛开的菊花古朴优美,冰裂纹自然舒展?6?。从图片上看,这件青花罐发色纯正,釉面光洁,已经属于成熟的青花瓷器。
6、2005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对故城县李家庄村宋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宋代地层中发现了几片青花枕面残片。白釉泛黄,釉下施化妆土,瓷胎颜色偏红,瓷质疏松,表面以线条勾勒出珍珠地衬云彩轮廓的蓝彩图案??。
7、据《中国青花瓷》一书介绍:近年在江西景德镇郊区发现大批宋代的瓷器碎片,其中有一些瓷碗的底部带有草书海字形的图案,碗外边缘有波浪纹。纹饰呈色晦暗,为带一点青味的灰黑色。在距景德镇三十里的南市、宁村一带,这类青花瓷片更多。
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宋青花确实是存在的。宋青花虽然与唐青花、元青花之间虽然没有窑系关系上的渊源关系,但它们在技术上却有继承与发展的联系。
|
(四)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五)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景德镇青花瓷,清秀素雅。妙趣天成的纹饰,不拘一格的构图,有很强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国画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实用到艺术,从助教化到画家个性的发挥,创作题材、表现手法都有了变革。绘画材料也由绢、帛等纤维纺织品过渡到用宣纸作画。在中国绘画史的演变过程中,历代都留下了大批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这些民族艺术遗产,不仅对后世的国画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景德镇的青花瓷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画是用毛笔、墨、颜色,在特制的宜纸上作画。画种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藻、走兽五大类型,画法主要有工笔、写意两大类。画幅形式有壁画长卷、屏障、卷轴、册页、扇面。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的观察表现法,采取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把自然物象变成艺术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溶入作者的气质、心态,达到“形神兼备”、 -触景生情”的境界。国画以。散点透视”为主,也有“焦点透视”的构图,大干世界的繁杂物象,可以融汇在一张长卷上。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卉,能奇妙地同时绽放。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取景、构图,往往能产生巧妙的观赏效果。
用线造型是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刚劲的线条,起伏跌宕,纵横交错,形成高山流水,花鸟树木。结合皴擦点染、敷色、题款,手起笔落,提捺勾扫,稍过片刻,一幅墨色淋漓的水墨画就能完成。画家娴熟的作画技巧,令观赏者为之倾倒。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师创造出人物画“十八描”,山水画“十八皴”,花鸟画“勾花点叶”、 “谐音会意”等多种技法和吉祥图案。人物画重神韵,突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山水画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花鸟画借物抒情,重视情趣的体现。这些技法,对于青花瓷画的绘制表现,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晚周至汉代,人物画渐趋成熟。隋唐时期,山水、花鸟画已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至两宋时期,水墨画盛行。文人画从唐代开始出现,宋代有很大发展。宋代开始.国画逐渐由绢画发展到用宣纸作画。宣纸有生宜和熟宜两大类,在生宜纸上作画,水墨会出现渗透晕化的现象,多用于作写意画。中国画”计白当黑”,注重空白的处理, “意到笔不到”的构图,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国画是平面艺术,构图方式吸收“高远、平远、深远”的视觉效果组成画面。横式、竖式的画面形式,有利于高远、平远的透视构图的展开。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青花瓷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 “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浓损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而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珠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 “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古代的青花瓷画.元代层次繁密,明代创造出“分水法”,清代的“料分五色”.成为各朝的重要特色。
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青花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元代青花菊纹把杯,外壁用青料绘制缠枝菊花,杯心草书: “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书法用笔酣畅流利,作品布局疏密得当,诗、书、画相结合,别具一格。
国画是平面装饰艺术,虽然也有圆形、扇面的形状.惧以方形为主。而瓷胎则以圆柱体为基本形状.瓶、罐、壶、杯、碗、缸,虽然器形有不少变化,但是,都是在圆柱体上的变形。国画只能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地作画,而瓷画却能充分利用瓷胎的立体空间,上下左右,器型内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装饰绘画。在大型坯胎上,还可以用“打散合成法”构图,在瓷胎上用锦地开光的形式,把一件瓷胎分割成扇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状,在不同的部位分别画上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均可任意挥洒.在一件作品上显示出多种风格的画画。既可一入画成,亦可大家合作。 现代青花艺术作品.与传统青花瓷画相比,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材质利用,都有了不少变化。当代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优良的传统青花绘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取绘画、书法、雕刻、高温色釉综合装饰等技法创作,产生出新的艺术风格。
古代青花瓷画,以青料单色绘画为主,以国画技法为表现形式.形成蓝、白相间的素色画面。虽然明、清时期有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作品,但还是以青色为主,青花瓷画就象是陶瓷上的水墨画,瓷画的器型、纹饰、边角图案,都是民族艺术的体现。绘画题材,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内容为主。凝炼的构图、生动的形象、流畅的线条,构成民间青花的主要特点。与国画中的文人画不同,青花纹饰以市场需要的题材作画,很少有青花艺人个性的发挥。水墨画多为文人画,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画家即兴挥毫,信笔拈来,皆成意趣。画家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折射反映。
现代青花瓷画,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勾线、分水技法,而且吸收了国画勾,皴,点、擦技法,用于湿不同的料色、枯涩的-焦墨法”表现瘦骨劲石,遒枝老干,荷塘秋叶,能产生别致的肌理感。用-焦墨法”运笔,由于笔头含料少,作画时锋毫会散开,在坯胎上用散笔转动游移,会出观苍劲的笔触料痕。然后,用料水稍作晕染,就会在坯胎上产生枯湿交映,妙趣横生的料点痕迹,与。焦墨画”有异曲同工的装饰效果。这种画法,已成为青花瓷画的新表现技巧。
吸收国画中的。泼墨法”,在大面积的坯胎上用“泼料法”作画,会产生酣畅淋漓的效果。青花大师王步就采用过这种技法。在泼料前,先用毛笔搅动料盘中的料色,浓料在料水中渗化时,立即提起料盘在坯上泼倒。一气呵成的“泼料”,在坯上出现奇妙的云霞蒸腾的肌理。用“泼料法”作画,需具有扎实的泼墨功底,否则,就会在坯上产生浑浊的积料现象。
在新世纪到来之时,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联合创作的双万件青花箭筒,运用绘画、雕刻、高温颜色釉的综合装饰技艺绘制,成为一对迎接千禧年的恢宏巨制。2000年是农历龙年,这一对箭筒,瓶口用浮雕技法雕刻出生动活脱的龙纹,瓶足雕刻出-禧”字篆体书法和如意云纹,施以影青釉。在箭筒中间,用砂底开光的形式,融汇了32位陶瓷艺术名家的青花瓷画,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不同表现技法相映生辉。在材质的视觉效果上,采用砂地涩底水路与光洁的釉面绘画相衬托。作品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有极高的艺术品位。
在青花瓷画中,国画技法始终是重要作画技法。现代青花瓷艺作品,又融汇雕刻、书法、色釉综合技艺创作,精致美妙的青花艺术瓷,令人赏心悦目。
shouc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