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间收藏,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近几年更热了,社会上的各界人上都有涉足此道。喜好者所收藏之件呢,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上档次者,或藏国之瑰宝、三代重器、古代孤品;也有十分看中现代生活用品中之值得收藏的品种。总之,以藏为乐、以玩会友,彰显出当今社会的和谐安宁。
当今的收藏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是一项历来就有的雅好、雅玩。先人收藏的,大多是古代的文物。“文物”之说法,汉以前已经使用,多指“礼乐仪服”等器物。汉唐伊始,亦有此说,且内涵丰富,古代遗物多归其内。到了宋代,人们把“文物”叫做古物。喜好收藏的各类人士乐此不倦。文化人为此著书立说。这样,促进了收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传承了历史,研究了社会发展,保护了异珍瑰宝。有人喜欢上了战国的铜镜,汉代的陶壶,南北朝的佛像等……这虽扯不上天下兴亡之事,但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使我们透过这些“文物”、古物,看到了先人的足迹,领略到它的智慧和劳作的结晶。到了元明之后,人们又把古物叫作古董,也叫“古玩”。这样带了一个“玩”字,从此和赏玩挂上钩。人们收罗到了古物、“文物”,不光对此研究、刨根问底,从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可从中积累财富,也可整日独自欣赏或隔三差五邀其玩友共享其乐,是一种享受。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藏亦有道”,说的是收藏有窍门,说对藏品的选择、整理和保管都有不小的学问。有史记载,我国历代王朝都有收藏,而且很丰富,由于东西多,就设专人研究、整理、分门别类,保护这些藏品。清乾隆时,出书《西清古鉴》就是专讲皇帝收藏品的。而宋代时,私人收藏十分活跃,学者、文人雅士、市井商贾对古玩收藏、研究的水平也颇高,他们好追根求源,有了成果就著书立说,《考古图》、《金石录》就著于此时。到了私人收藏更加兴盛的明清,对收藏品的保管更先进、更科学。他们对藏品按品种、质地、级别不同加以管理,总结出经验,向更完美的方面去做。
而今又面临中华民族的收藏热,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此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进一步规范收藏,正确引导收藏。我们现在喜欢收藏,比如说爱上收藏古物这一行当,就首先要学会鉴赏古物。鉴是鉴定,要通过学习,弄明白你所过眼和过手物件的真伪和年代。一件东西,只有是真的,才值得收藏。鉴别真伪应是收藏中的重点。分清真伪,进而要明确古物的年代,依此来判定它的各类价值。收藏古物,一定要求知求懂,就盲目下结论,压根对一件物件分不出真假就自哄自己,就费心、费力、费钱,把它弄到手,到头来会带来精神上的苦恼、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古物的鉴定一定要有过硬的本领,这样对于判断一件藏品的各类价值才能评估准确。对一件古物完成了鉴真辨假的过程后,人们亦要学会“赏”,“赏”就是评赏、赏玩,它包括对物件的赏析和评价。有时物以稀为贵,有时物以造型规整、华丽为贵,亦有时物以古拙、率真、自然美为贵。有时一件古物虽然只是古人的生活用品,却包涵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好、情趣和审美的倾向,又留下了那个时代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生活的印记。现代人在玩“古物”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就会使我们变得兴趣无穷,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真的,古物不在大小,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欣赏,就能从中真正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亦能实现古物的经济价值。
我们在鉴赏古物或其它收藏品的过程中,虽了解了鉴赏的内容,还要掌握鉴赏的方法,不同的器物、品种,鉴赏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会一样。如人们喜欢的古玉器,在收藏和鉴赏它的物件时,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对各个时代物件的用玉工艺、雕琢内容、手法要有所了解。什么朝代主要的造型、内容是什么,制作技法有哪些不同要知晓。这样知道什么时代的器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旦见到实物就会心中有底,不出大的笑话。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鉴赏的内容和方法,在鉴赏藏多看、多想、多走,自然就能轻车熟路,在这一行当中取得好的成就。要多看书,不要死读书,有时书本的知识和实物比较,差距较大,或相似,都要多动脑子,反复进行比较,学会综合分析。尤其当今古玩书籍,有的质量不高,误人子弟的作者不少,值得警惕。要多走几个地方去看真实物,国家的也好,民间有水平高的收藏家办的也好,都能让我们大饱眼福,有所收获。当然,热闹非凡的民间地摊、淘宝市场,也时不时早晚会出现真实物、高水平的精品,关键就看您的眼力如何。
总之,收藏有收藏的窍门,鉴赏有鉴赏的乐趣,这里边学问可大了。
shouc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