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7|回复: 0

香甜水果背后的辛酸泪(环球走笔)

发表于 2021-4-19 19:20: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春末夏初,一盒盒新鲜红润的草莓出现在欧美超市货架的显著位置。低廉的价格、甜美的滋味,让不少人得以大快朵颐。但很少有人知道,不少草莓的背后还有一把国际劳工的辛酸泪。

  在出产全美国80%草莓的加利福尼亚州,大量来自墨西哥的农场工人早晨6点半就已经在田地里弯腰拣选草莓,即使每天工作12小时,收入也远低于加州最低工资水平。这些墨西哥农场工人大部分是“非法移民”,他们一无议价能力,二无福利权益。利用廉价劳工压低成本获取利润,在美国农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约50%的农场工人(超过100万人)是“非法移民”,而雇主和承包商估计这个数字是75%。

  农场工人付出艰辛劳动,得到的只有微薄的收入和“抢走当地人工作”的恶意指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些原本艰难谋生的人突然收到美国政府的信件,称其对“美国的食品供应链非常关键”。这自然不是“表彰奖状”,而是给疫情期间的“禁足令”打开了一扇政策后门。当美国公民居家领取补助时,蔬果还需要“非法移民”冒着交叉感染的风险以及仍未退却的加州山火烟雾,去地里采摘。诚如一位农场主坦言:“很悲哀,农场工人的重要性是以高健康风险为代价的。”

  如此“非法”但又“重要”,这一悖论几乎已成为美欧一些国家农业赖以维持的基本逻辑。

  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记者哈桑曾“卧底”采访水果农场,揭露该行业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非法用工、合同欺诈和压榨剥削移民工人的现象。2019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马尔默在完成调查报告后,更是将其称之为“现代奴隶制”。

  在素以“高福利”著称的瑞典,当地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不可或缺的浆果,几乎完全依靠泰国劳工采摘。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外乡农民,每天在北欧森林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睡在汽车座位上,最后所得不过当地平均收入的零头而已。

  2020年4月,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在造访欧洲农场后,惊讶地表示采摘工居住条件“堪比世界上最糟糕的情况”。来自摩洛哥的工人居住在“用于覆盖草莓的塑料帐篷”中,没有水电和卫生设施,他们采摘的草莓被贴上标签销往高档超市。

  美欧一些国家水果采摘业的画面,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的某种现实。多年来,凭借国家间的“发展鸿沟”,美欧一些国家不对等地获取了更多发展资源,在绝大多数领域的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通常只有被迫接受微薄的收入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向来高调宣称保护“劳工权益”的欧美国家一些人,何曾真正关心过价值链底端外国劳工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条件?事实面前,他们的冷血与伪善暴露无遗。(李 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