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186|回复: 0

铜仁打造新型功能材料聚集地

发表于 2021-4-19 21:35: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贵州日报
  春到黔东,万木葱茏。走进位于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等新型功能材料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奋力冲刺开门红,努力实现新跨越。
  这既是铜仁工业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责任担当,也是铜仁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型功能材料聚集地长足发展的成果。
  回顾“十三五”,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成为铜仁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88%;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解决就业15000余人。
  工业兴则经济兴。当下,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绘就,方兴未艾的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正乘势而上开好局,在新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以昂扬的姿态拥抱新型工业化。
  抢占先机 推动传统企业转型
  早春,乍暖还寒。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公司却热火朝天,车间流水线不停运转,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月产能达400吨。
  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但该公司却借助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优势,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销量逆势上扬。2020年,该公司的锰酸锂产量达4500吨、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50%。
  新型功能材料已成铜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成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而在过往的一段时间里,铜仁传统工业产业的高能耗与“低、小、散”,曾成为发展的桎梏。
  铜仁市抢抓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机遇,狠抓要素保障,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新型功能材料新名片。
  有黔东“工业桥头堡”之誉的大龙经济开发区,更是依托100公里半径矿产资源优势,以开发区原有的高纯硫酸锰材料为产业基础,紧盯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
  “十三五”期间,大龙经济开发区加快以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引进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11家新材料企业,新型功能材料爆发式增长,2020年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成为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补链强链 打造产业集群
  含硫尾气通过管道输给汇成新材料公司,制成高纯硫酸锰,高纯硫酸锰运往三元前驱体的生产车间……在大龙开发区,管网与路网纵横,串联起各企业生产环节,补链强链,为新型功能材料发展与供给,打造了完善闭环。
  通过不断建链、补链、强链,新型功能材料企业在铜仁聚集,集群化发展,形成了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研发利用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新材料循环产业链。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镍钴锰三元前驱体,占据全国2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全球最大高端前驱体供应商之一,也是全国高端三元前驱体出口最大企业之一。2020年12月23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铜仁市本土企业在A股上市零的突破。
  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汇成新材料等企业生产的电池级硫酸锰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
  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锰酸锂及四氧化三锰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
  …………
  铜仁在突出大龙经济开发区锂电新材料产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同时,还将转型升级松桃、碧江的锰精深加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完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生态体系,力争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赢得新机。
  加强创新 培养产业发展沃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已成为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企业的共识。
  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新材料应用领域的锰钡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该企业落户大龙开发区以来,不断加大力度招才引智,加大科研投入。
  目前,该企业共获得8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获评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实施单位,该公司的“烟气脱硫法制备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专用型高纯硫酸锰”专利技术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深化产学研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路子。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牵头成立“贵州省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有4名专家入选省级专家库,2人担任全国性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
  2019年,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铜仁学院等合作申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锰系正极材料制备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可使原料成本降低22%,耗电、耗水量分别能降低90%、50%。
  站在新起点,铜仁市将加强工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保护,强化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等成果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通原始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生态链,引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落地转化,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沃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