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这句在京津冀地区流传多年的话,充分折射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三地“发展鸿沟”,多年来让人们困扰。
突破口在哪?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京津冀发展擘画蓝图。
2014年2月,载入史册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对于如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他给出了推进的思路,列出了重点任务。2014年6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统筹指导。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组织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及工作方案、年度计划,部署推进重点工作。同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协同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等相继出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立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润滑与摩擦检测中心,工程师正在调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新华社发
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的雄安站。新华社发 “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承接”,一对对看似互斥的关系,蕴藏了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金钥匙。
在顶层设计出台后,三地合力在各项事业上形成突破。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持续加快落地,努力把京津冀建设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样板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试验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示范区以及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先行区;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对接机制,推动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共享,公共服务上的帮扶对接不断深入。
以“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正不断形成。
点睛:千年大计成为协同发展新引擎
2017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三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在规划的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市考察。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一个堪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媲美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如春芽破土而出。
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是重中之重。雄安新区位于京津保腹地,各方优势明显,正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座担当着新时代发展使命的未来之城将跃然而出。
位于天津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大楼。新华社发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10个篇章、2万多字,这张规划“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描绘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凸显着“雄安模式”的精髓。
从2019年起,雄安新区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从交通路网,到水利工程,再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张张蓝图相继变成路线图和施工图。2019年到2020年,雄安新区百余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其中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67个,当年全部开工;2020年,125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9个项目完工。
4年来,雄安画卷徐徐铺开:京雄高铁建成通车,外围高速骨干路网基本建成;白洋淀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突出,水质显著提升;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三校一院”建设成效明显……
眼下的雄安新区,在又一个春天里展现着盎然生机。“华北明珠”春水荡漾,“千年秀林”绿意盎然,涉及雄安新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新区的大规模建设不舍昼夜,新城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