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写教材、培养学生、创建理论……从青丝到银发,近60年来黄希庭在心理学领域一路深耕。不仅如此,他还将心理学知识带到书斋之外,奔走社会一线,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疫情期间,他发动学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通过科普、咨询等方式为不同人群纾解内心困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梳着大背头,两鬓斑白,金属框眼镜下,83岁的黄希庭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早上7点,他迎着朝阳散步,看着学生们走向教室。此时的黄希庭,已经工作一个多小时了,散步中还时常接到学生的电话,一起讨论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的问题。
黄希庭是中国知名心理学家、西南大学首位资深教授。执教近60年,从青丝到银发,他在心理学领域一路深耕,不仅领衔建设西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在时间与人格心理学领域作出独到贡献,还奔走一线用心理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耕耘:让心理学的种子茁壮成长
有些教出的学生都已经退休了,可黄希庭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他身体里像藏着一个时钟,每天坚持5点半准时起床工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时光倒回到1961年,黄希庭当时24岁,刚从北京大学毕业。那时,心理学人才很稀缺,黄希庭向学校提出,他要去最艰苦的地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扛着两箱书,翻山越岭,黄希庭来到位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一待便是近60年。那时,国内心理学学科还有待建设,西南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个教研室,七八个人,连基本教材都没有。黄希庭感到责任重大,要抓紧读书。“除了跳过几次舞外,几乎没参加过娱乐活动。”他回忆道。
春华秋实,1982年,黄希庭结合教学经验,编写出版《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后来被很多学校引为教材,并于1988年获教育部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黄希庭认为,心理学研究除采用自然学科方法外,还应采用人文学科的方法。而中国古籍中有十分丰富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应当反映在现代心理学之中。
黄希庭在学习《论语》时得到启发,“孔子倡导要做君子,这不就是健全人格吗?”于是他在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对最佳心理健康的期盼,并吸收西方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提出了健全人格理论。
这些年来,西南大学的心理学队伍逐渐壮大,从建立专业、学院到学部,人丁越来越兴旺,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西南大学已经建成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黄老师就像一个园丁,浇灌着西南大学心理学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说。
育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
多年来,黄希庭培养了150多名硕士、近百名博士,许多学生也已成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黄希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有一次,博士生何垚陪黄希庭散步,聊起最近的购物体验,她说有些老太太总喜欢给别人出主意,告诉她哪种东西便宜,可以多买。“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呢?”何垚问。
黄希庭很高兴,鼓励她继续关注,多和老人家聊聊,深入思考。后来何垚特意经常去购物,和老太太们搭讪,了解她们的想法,又找来一些心理学文献,仔细研读。她认为,老太太们的心理动机应该是人际责任感较强。
“你做得很好,如果能跳出心理学本身,再多读读老祖宗的经典就更好了。”黄希庭继续引导何垚。于是,何垚认真阅读《论语》和一些西方典籍,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最后,她还以研究当代中国人人际责任感做博士论文,得到了高度评价。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学生们心目中,黄希庭既要求严格又和蔼可亲,总是能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不断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