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5|回复: 0

媒体和发改委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

发表于 2010-12-16 09:12: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华夏时报》近日发表声明称,发改委限价致食用油企业停产的新闻报道属实,不能认同发改委认为该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此外,《华夏时报》还坚称持有录音等铁证。(《新快报》12月15日)
   
  老实说,看到《华夏时报》的声明,我很是高兴,倒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喜欢看一个媒体和政府“互掐”,而是赞成这种求实的精神。事实不会服从于权力,媒体的底气可能既源于事实,也源自坚持事实的勇气。

    事情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华夏时报》报道说,就在发改委约谈四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要求在两节期间稳定价格、保证供应的12月2日这一天,号称中国企业500强的北京汇福粮油集团停产食用油了。停产的原因,是在政府的限价调控下,食用油生产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生产一吨油就会赔几百块钱。

    发改委认为这则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目前食用油企业生产正常,原料库存非常充足。前几日短暂停产的主因是豆油、豆粕运输不畅,企业库存积压较多。发改委表示,目前经过原料价格测算,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维持正常生产。

    这里的分歧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华夏时报》报道的停产是否属实,二是停产的原因是否因为利润倒挂。对于第一个问题,北京汇福粮油集团停产应该是事实,因为连发改委也承认汇福粮油集团在报道之时的确处于停产状态。报道之后,或者在发改委调查之后,其恢复了生产,那是另一个问题,不能说是媒体“严重失实”。剩下的就是停产原因问题了。准确地说,我们不能要求《华夏时报》来回答停产原因,只能说他们报道的有关人士的回答是否属实——有关人士有没有讲停产是因为在政府的限价调控下,食用油生产企业出现亏损。如果他们没有说,是《华夏时报》凭空捏造,“纯属主观臆测”;如果有关人士确实这样解释了停产原因,即使分析错了,也不是媒体的责任。《华夏时报》坚称自己有现场调查、录音及文字记录为依据,看来停产原因应该不是他们编造的。

    那么,《华夏时报》和发改委的“分歧”是怎样形成的?他们获取材料的对象可能都是汇福粮油集团,但获取方式大有区别。《华夏时报》的方法是作调查:记者到现场调查采访,进行录音及文字记录;而发改委的材料来源是听汇报:发改委的网文说“经向汇福粮油集团了解”,估计是听取汇报吧。向上级主管汇报,大约是不能大发“限价后利润倒挂”之类牢骚的,于是拿“豆油、豆粕运输不畅”应对了。这其实还可以追问,怎么突然就运输不畅了?

    亲自作调查和听汇报,究竟哪种方式更能获得真实情况,答案不言自明。其实,许多上级机关都喜欢用听汇报的办法来了解情况,而且一听就信,把假汇报当真情况,我们常常会从一些政府部门的回答中读到“经向……了解”这句话。所以,对于《华夏时报》和发改委的“分歧”,不仅要弄清谁是谁非,更要弄清我们究竟如何调查研究,如何了解实际情况。这或许有更大的意义。(殷国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