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6|回复: 0

骄人施工战绩的背后——中煤矿建二十九工程处郭家河项目部施工侧记

发表于 2010-12-16 17:12: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进尺955.2米,创矿区最高水平;8月,在大断面施工中,炮掘独头成巷180米,打破矿区炮掘施工纪录;9月,综掘独头进尺520米,再次刷新矿区综掘施工记录;10月,实现进尺861米,施工生产再攀高峰……中煤二十九工程处郭家河项目部,这支“煤海劲旅”,2010年中为自己交出了漂亮答卷。
    骄人的施工战绩背后,却记载着一个个艰辛的奋斗历程,二十九工程处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战,顽强拼搏,用真诚和汗水向诠释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的企业宗旨。
    “这项工程建设难度非比寻常,不仅要面对岩层破碎、底板泥化物多、煤层走向不稳、巷道起伏频繁的复杂作业条件,而且还承受着施工时间短、安全责任大的压力”,从项目部经理刘金林简单的情况介绍中,可以感受到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陕西郭家河煤矿,二十九工程处负责施工风井、措施井二期巷道及其相关硐室工程。
                            披肝沥胆,高效进点筹备
    已经过去的2009年,对该处郭家河项目部的员工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从满载期望,踏上西行的列车,到困难重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他们还历历在目……
    场景一:雪水做饭
    工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山区,放眼望去,都处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平日里看不到人烟。此时的大西北,昼夜气温已降至零下20度,一旦遇上大雪天气,通往项目部仅有的一条简易小路就会被封住,导致采购生活物资的车辆无法出行,用水成了摆在项目部面前最大的难题。“记得当时好像有5天左右项目部都是用融化了的雪水做饭,洗澡对我们来说早已经成奢侈的享受了”项目部技术员吴保回忆筹备期间的艰苦生活,显得有种苦中作乐的大将风范。
    场景二:小型发电机发电
    筹备初期,由于矿方的高压电线尚未架好,项目部只能依靠一台小型发电机临时供电。因为发电机功率较小,满足不了项目部正常施工、生活的需要。为了防止用电负荷超载,在正常施工期间,职工宿舍全部要求关闸停电,每天晚上8点还要准时停机检修发电机。每当夜晚来临,在寂静幽深的山林中,只有满天的星辰和呼啸的北风与他们相伴,临时搭建的彩板房没有暖气,他们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裹着厚厚的棉被来御寒。
    场景三:爬山打电话
   “当时要想打个电话别提多难了”,项目部劳资苗鲲鹏回忆道:“由于工地偏远,通讯信号塔还没建成,打电话要爬到3里外远的山顶上才有信号,收发传真也需到7里以外的小镇上去办理,往返要花掉两个小时的时间,通讯十分不方便”。为了能和家人说上几名句话,员工们常常冒着低温爬上山头,虽然冻得语不成句,但是幸福的笑容却很灿烂……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对举步维艰的筹备环境,项目部清醒地认识到,开弓就无回头箭,必须争取主动,早日开工。项目部一方面积极做好外部协调工作,加强与地方和甲方的联系及沟通,另一方面合理部署资源,迅速展开测量定点、施工调查、报审资料等工作。经过干部职工一个月的艰苦努力,项目部高效完成了生产、办公、生活区域的筹建工作,完善的生产、生活附属设施相继投入使用,筹备的进度和工作效率遥遥领先于其它各参建单位,为工程施工奠定了基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时间追溯到2009年9月。“出水了,出水了!”随着井下调度一声急促的电话汇报,项目部正式进入了含水层施工。
   “施工期间要突破3层含水层,这是一场比拼实力和意志的战役”善打硬仗的项目经理刘金林斩钉截铁地说道,“就是再困难也得上!”
    郭家河煤矿措施立井及回风立井井筒深度435米,单层井壁支护,壁厚450毫米,期间要穿过3层含水层。由于矿方要求井筒尽快触底,决定在不对工作面预注浆的情况下,强行突破含水层。经过技术人员现场反复实测,确定井下实际涌水量为68立方/小时,瞬间工作面就形成了大片积水,成了阻挡施工前进的“拦路虎”。
    刘金林率领精兵强将进入现场,展开了堵水、排水、注浆的战斗。井下工作面淋水如雨,汗水、水浆、泥浆溅满全身,但他们毫不退缩,衣服湿了,干脆脱掉,累了,靠井壁休息一会儿,再继续战斗,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咬紧牙关与时间赛跑、与水患抗争……
    由于涌水量太大,工作面现有的一台排水泵功率明显不足,积水不断上升,煤泥不断堆积,对作业人员的行动造成了很大不便。“必须要尽可能多的增加水泵,加大排水力度!”专程赶到现象指挥的二十九处处长周树清强调。
    接到命令后,项目部紧急调来两台大功率矿用排砂泵进行强制排水,在工作面新增多台风动排砂泵向吊桶内排水,并在加固密封后的吊盘上安装小型风动注浆泵,进行壁后注浆堵水,最终成功控制住了井下涌水量。同时,项目部组织员工分班对煤泥进行清理转移,确保了排水泵的正常运转。
                            箕斗改绞,实现历史“零”突破
    郭家河煤矿前期开拓量大,巷道距离长,提升能力远远跟不上矿井的施工进度。项目部经多方考察论证,提出了在煤矿基建时期采用箕斗提升替代传统罐笼提升的改绞方案,最终得到矿方高度认可。
    “当时的压力很大,因为此次改绞意义重大,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处里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回风立井箕斗改绞在二十九工程处施工历史上尚属首次,刘金林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然眉头紧锁。
    为了保证改绞顺利进行,项目部选拔3名机电骨干前往中煤三十工程处大同项目部“取经”。晚上,忙活了一整天的技术人员顾不上工作的劳累,聚在一起研究探讨改绞图纸和技术措施,力求熟悉施工过程中的每道环节。
    “此次改绞的材料大多是由机电队自主加工的,而且我们还改进了很多不合理的加工工序”,谈到改绞的材料时,项目部书记张士玉脸上写满了自豪,“为了减轻箕斗自身的重量,便于安装操作,我们对箕斗所用钢板进行了合理的变更,将原设计较厚的钢板改为较薄的钢板,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费用。”
    改绞期间,地面煤仓的卸煤口很容易堵塞,严重影响了改绞的进度。项目部立即组织技术骨干召开“诸葛亮金点子”会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确定了将卸煤口向上提升,并对仓口进行合理改造的施工方案,有效解决了卸煤口堵塞问题。
    “各机组注意:预备,启动!”随着一声令下,机器运转的隆隆声骤然响起,机组相继正常启动,箕斗提升系统运行成功,这标志着中煤二十九工程处在基建阶段立井箕斗提升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在立井提升工艺、工序改进中谱写了光鲜的一页。
    “此提升系统与综掘机和皮带机配套使用,成功实现了自动装、卸载程序,极大地缩短了提升的循环时间,提高了提升的效率”,项目经理刘金林骄傲地说道。“事实证明,二十九工程处是国内最好的施工队伍,现在我们顺利与矿方签订了二期硐室及其相关巷道工程合同,明年争取创造出更好的施工成绩”。在这位不易外露豪情壮志的汉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信,看到的是勇气,看到的是二十九处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铁军精神…… (孙灿 徐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