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4月,齐鲁石化迎来第55个春天。始建于1966年的齐鲁石化,从单一的炼油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被誉为炼化企业的 “博物馆”。55年来,累计加工原油3.83亿吨,生产乙烯193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182亿元,上缴利税2004亿元。 |
丁柏昌1966年8月从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炼油厂调到山东胜利炼油厂,直到1994年从齐鲁石化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退休,作为当时的建设者和见证人,参与了胜利炼油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强的全过程。 |
为了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工厂必须“靠山、分散、隐蔽”,因此,当时石油部决定把厂址定在山东的小三线——南仇公社的大虎山。1965年,抚顺炼建公司从南京抽调的第一批先遣部队,在山上架起了临时活动房,开始“三通一平”的前期准备工作。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康世恩对建设胜利炼油厂作出了这样的批示:“这个地方地少,我们不能与民争地,要在山头上作文章。” |
1966年4月,胜利炼油厂(现齐鲁石化炼油厂)正式破土动工。3000多名会战职工“先生产、后生活”,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实干,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于1967年8月建成以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为主体的6套现代化生产装置及系统配套工程,1967年9月1日装置进油,9月30日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一年时间、一亿投资、建成一套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的“四个一”建厂目标。 |
1970年11月,联合装置通过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1975年,第二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全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年。 |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胜利合成氨厂(第一化肥厂)、胜利化工厂(橡胶厂)、30万吨合成氨工程(第二化肥厂)、机械厂、催化剂厂相继建成,科研开发、文教卫生、社区等设施陆续投用,油化一体的石油化工基地初具规模。 |
1978年,全世界乙烯总产量6000万吨,中国年产量仅有68万吨,连老百姓所需衣服面料的材料都无法满足。当年年初,石油部、化工部组织国内各路专家,与日本、英国、美国、西德的外商洽谈,引进大型化工成套设备,在全国上马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继宝钢、葛洲坝水电站之后,我国的第三个特大型重点工程。 |
1984年4月1日9时,齐国古都临淄区西南10公里的金岭镇南侧汞山脚下,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5万名建设者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开始兴建大型石油化工基地,谱写又一瑰丽豪迈的壮美篇章。 |
走过37年历程的齐鲁乙烯工业,成为中国重要的乙烯生产基地,不仅为国家石化工业提供了样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固本强基,成为石化行业一座新的丰碑! |
2020年11月18日,中国石化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齐鲁炼化一体化项目名列榜首。1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玉卓到烯烃厂、炼油厂、第二化肥厂生产装置现场调研,要求齐鲁石化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发挥好齐鲁石化全产业链的独特优势,统筹好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总体布局。 |
“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领域将呈现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发展趋势,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发展将持续高速增长。按照集团公司“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标和“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齐鲁石化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渐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和投入,把新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新兴业务进行谋划和发展。积极参与裕龙石化项目,加快推进100万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项目,加快推进氢能源的制造、储运和应用以及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抢占能源领域先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