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8|回复: 0

冷漠不该是获救者的表情

发表于 2010-12-17 13:17: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0年12月12日,十几名复旦学生和驴友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却不幸坠崖牺牲。获救的复旦学子在网上大谈公关,表现出对生命的冷漠与淡然。(东北网12月16日)
   
  关于此次救援引发的系列报道,看似随着张宁海的追悼会(17日)的举行而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有关人性冷漠的话题,却在新闻报道之外展开,更多的未展现于报道之中的细节证实,其中的一部分人,的确配不上张宁海的牺牲。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驴友公开自己的名字,敢于站出来对张宁海的牺牲心负愧疚,对张宁海的父母说声道歉。一名亲临现场采访的电视台记者的微博,讲述了这样的细节:“下午,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那18个复旦大学生(注,原文如此,实为10名复旦大学生,4名复旦校友,以及4名上海驴友),并不是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这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里都没有的最现场的报道,也可能是最直逼人性的一段描写,为什么之后所有的纸媒,都没有关于获救当事人的报道?哪怕只言片语的疑问,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或许,怕担上令张宁海遇难的罪名,而集体选择了逃避?

    一方面,来自《东方早报》的报道称,张宁海的父亲呼吁不要责怪这批大学生,老人家悲痛之中的宽容让我们不禁泪流满面;另一方面,却是获救者的集体失语,透出冷漠自私的一面。鲜明的反差,让人无言以对。(王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