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3|回复: 0

“薄情”的学子触动了时代的忧愁

发表于 2010-12-17 13:29: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黄山,为救学生,警察张宁海不幸坠崖身亡,然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回到学校之后,不但未有哀悼与悲伤之情,反而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甚至还有学生在论坛上嘲笑那个警察身体素质不好……  

  不顾安危,挺身涉险营救学生固然是警察张宁海的职责所在,但是,维系这份职责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冰冷的机器,所以,当警察张宁海的不幸殒命,与复旦学子的 “冷静”映照在一起的时候,难免让人心生悲凉。

  舆论质疑声起之后,复旦大学官方称,学生们在获救之后,特意留到张宁海的遗体被抬下山,对遗体默哀并三鞠躬后才离去,其后,亦有2000多学生自发在食堂等地悼念不幸殒命的张宁海。复旦官方虽未直接回应“不感恩”指责,但这些披露出来的事实,基本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回应,其基本意思大概在于,复旦的学子并不像舆论所指责的那样。于是,在面对这则新闻时难免让人矛盾:复旦的学子到底是知道感恩的,还是不知道感恩的?

  感恩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前些年,在谈及不感恩现象的时候,有人总结说大凡被不感恩心态充斥的人,基本都存有“灾民心理”。所谓灾民心理,就是这些人天然地认为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的原因,自己生活得不好,整个社会亏欠自己,所以社会及别人给予自己“好处”是天经地义的,自然无需用感恩之心去回馈。

  这样的分析是有一些道理的,而且,人们亦能从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其生长的土壤。但当复旦大学的学生和“不感恩”三个字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却很难接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作为名校学子,都没有理由产生那种稍可作为推卸的“灾民心理”。他们不但不是“灾民”,反而会是未来社会的精英阶层,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现在,作为未来社会精英阶层的天之骄子,却做出了严重不被社会接受的道德表现——— 即便表现者是个别人,也着实让你难以接受。

  我们承认,在任何社会,道德与人性,永远不可能完全只是“善”与“美”的一面,真实的社会,永远都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并行的社会。只不过,在正常的社会之中,道德之美、人性之善绝对应该表现为主流,对“不感恩”之类的丑恶之事,有着强烈的纠偏能力。

  此次,舆论对复旦被救学子“冷静”态度的不依不饶,与2000多学生的自发悼念,一同昭示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性与道德之美;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论坛上的“冷静”甚至冷漠,昭示的却是某种人性之恶。究竟正风能压倒邪风,还是邪风会压倒正风,真的不需要忧虑吗?深圳一个78岁的老人在小区里跌倒,因害怕承担责任,20分钟无人去扶导致窒息死亡,这不是“人性杀人”的现实版本吗?

  这是一个人性急需要呐喊呼救的时代。就本质而言,舆论并非一定要强求复旦学生“感恩”,甚至一定要表现出某种负罪感与愧疚感,只是,大家希望唤醒道义上的某些东西,来填充好这个时代的道德鸿沟。今天这些未来的精英阶层所秉持的道德观如此不合潮流,他日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一员之后,我们的社会又该如何?与其说,公众是揪着几个学生不放,不如说,我们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现着对当下社会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忧愁。(曹旭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