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2|回复: 0

团队建设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发表于 2021-4-30 15:43: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团队管理学的研究,是“团队建设和心理学”的基石
      我在军校毕业后的1984年,被分配到驻深圳某部工作时,在深圳的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名为《大众管理学》的著作,从此与心理学结缘。在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心理学或许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和关注。但是,我从《大众管理学》这部著作中,趿起的知识养分,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   
      对团队心理行为的研究,最典型也是最早的实验是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 “经济人”, 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实验分几个阶段,    一是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二是福利实验,福利实验是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的一个阶段,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三是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是群体实验,群体实验是银行电汇室研究。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关系。
        二、关于团队建设与心理学关系问题的感悟
       (一)关于团队建设心理学的专著,目前我没有发现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也正是我以《团队建设与心理学》命题作此文的动因。但也必须说明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一是团队的概念很含混,如果不清晰地界定团队的性质、宗旨,团队的任务、目标,以及团队规模、社会成份和知识结构等,根本无从谈起团队建设。二是研究团队建设也好,团队管理也罢,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工作,但我认为属于运用管理学的范畴,由于团队性质、宗旨、目标的差异化,所以很难成就一部通用的、经典的团队管理著作。
      (二)团队管理心理学的专著,数量上很多,质量或者说形式上,则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五花八门。除了上述(一)中表述的客观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内大学教育的扩招,心理学教授从业人员队伍也不断扩大,一个教授一部专著计算,数量非常可观。二是改革开放后,以企业为主体的团队,爆发式增长,一些在时代发展趋势中应运成功的企业家,为了摆脱发展瓶颈,寻求企学合作,于是从不同团队经验总结出来的“管理心理学”应运而生。这有点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美国的拜登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 振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