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0|回复: 0

建筑工人赵青山的职场四十年

发表于 2021-5-2 08:01: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朱雅婧 文陈孟南
  一床铺盖一套换洗衣裳,加上一盆一碗,是赵青山进入职场的全部装备。1977年,赵青山通过招工进入中国一冶,开始了他四十四年的建筑工职业生涯。
  “进了企业,就能管饱自己肚子了。”赵青山家有五兄妹,作为老二,他每月二十几块的工资除了留下十块过生活,其余的都按时寄回家里补贴家用。
  那时吃食堂要自己花钱买饭票。一餐饭吃几分钱的菜,赵青山都是精打细算着的,打个“五分钱”的肉菜都得思量许久。
  “买什么都得要有票,我是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些成家了、孩子多且户口在农村的工友粮票不够用,虽然每人每月有30多斤,但随他们一起生活的老人是农业户口,粮本上无名。这定量如果放在现在,绝对够用,现在,副食、菜蔬又这样丰盈,大人、孩子吃主食都很少。但当年不行,生活上没有什么油水,主要是啃主粮,所以月月亏空,缺粮成了一块心病。”赵青山说,“有些单身员工会把票给成家的,都互相帮衬着。”
  在工地上,打补丁不只是旧工装,有的新工装膝盖上屁股处就打上了补丁。“钢厂里灰大,测量起来到处跑,一身崭新的劳保服是没穿几天就被勾破了,给新工装打补丁能给工装多层保护,多穿些日子。”这都是老工友教赵青山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了补贴家用,刚开始两年,赵青山除了工装,就是几件打着彩丁的布衣,冬天的棉袄穿得棉花都成了板状,疙瘩硬硬的,穿着冰冰的依然用它御寒。
  那时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吃饱穿暖就是他们最憧憬的日子。不过,在赵青山成家时,他吃饱穿暖的愿望就已经实现。
  那几年,赵青山成了技术能手,涨了工资,因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里的日子也缓了过来,工资由他自由支配了。平时除了吃食堂,偶尔还会和工友去餐馆里打打牙祭,布衣也换成了的确良,妻子也是企业职工,小家庭的生活过得很有盼头。
  1986年,赵青山陆续被派到外地参建工程。工程多在偏远地区,施工营地就是临时用石棉瓦搭起来的棚子,雨天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是外面刮大风,里面吹急风。搭的棚子也刚刚够满足基本的办公生活用,哪有什么会议室,开会都是喊一嗓子,直接到营地的空场子上集合,人齐了稀稀拉拉地站着就开说。
  最艰辛的是在干河北邢台的项目时,施工营地直接是围着猪圈后墙临时搭建的。赵青山到时,营地井没打好,电没通上,地面也没有硬化,生活生产用水都得借老乡的农用井,到了夜里只能煤灯照明,不时还有蛇虫进去。“我们还分了几队去打水,路上不好走,雨季到来,那是两脚泥、一身雨,旱季来了,那就是满身灰、一头汗啊。”赵青山忆着。
  后面的项目,赵青山住过帐篷、睡过大通铺,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夏天热得像一个蒸笼,还苍蝇蚊虫一大堆,蚊帐都防不住,冬天冷得像在地窖里一样,穿着棉服盖两床大被子都不暖和。
  1995年,赵青山所在的工地,住进了临建板房。营地的生活、办公和生产有了分区,路面也有了硬化。四个人睡一间二十几平的板房,上下铺,装了风扇,还有公共的浴室、公共卫生间。“那时住的板房都能和我家里的条件比了,在山窝窝里搭棚子的日子过去了。”赵青山自成家起,一家在18平的单身公寓住了十五年,终于在2000年分到了一套70多平的房子,这是他在新千年时最幸福的事。
  “现在这些年,日子更好了,工地办公环境更舒适了,还有了阅读室、理发室、医务室和超市,就是个小社区,能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赵青山没事儿就去看看自己的“责任田”,给自己种的番茄浇浇水、除除草。
  大江南北的干工程,一个项目一干就是四五年,早年每个季度一个星期的探亲假,赵青山路上就得花上两三天。
  “被分到偏远的工地,就真的是与世隔绝了。”钢厂大都建在偏远地区,有的工地去镇上都得一个多小时,乡间还都是土路,没有车根本出去不了。和家里联系都是写信,遇到特别急的事才会发电报。
  在外的苦楚独自吞咽,回家的路途仍是波折。从火车转客车再换乘,路途很是疲惫。回家抢不到火车坐票,就买十几个小时站票,撑不住了就贴着车壁蹲会儿,这样的车赵青山坐了很多趟。
  “随着交通工程的快速建设,现在出行变得高效简单了。”赵青山一直记得2010年第一次坐高铁的场景,干净的车厢,舒服的单人座椅,整洁有序。
  如今赵青山到了休息日,就会和家人出去旅旅游,“现在出行也方便,想去哪就去哪,动车、飞机当天就能到,年轻的时候没这条件,现在有这条件了,就想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的日子,赵青山年轻时想都没敢想。
  日子转悠转悠着,赵青山已经在工地已有四十四个年头。现在,赵青山每天五点半起来散散步、做做操,练练健身器材。
  赵青山现在是中国一冶荆州公司太晖项目部的一名测量员。
  谈到最近十年,赵青山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开始享受工地生活了。以前忙着工作,没时间也没条件,现在项目部就有球场,平时还举办些友谊赛,进行节日聚餐,劳逸结合着呢。
  “下了班,我就去超市里逛逛,买买东西,双休的时候,就去阅览室看看书,阅览室大概有500多本书,种类齐全,涵盖了安全施工、施工管理、金融、法律、娱乐休闲等各个邻域。每个月单位还组织一次读书会,就和工友们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看着年轻人的用着一件件的新技术,赵青山想学却力不从心了。“我这辈子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生活,从建钢厂到建民房,测量的技艺就是我吃饭的家伙什,新的技术我是干不来了,得靠年轻人去扎扎实实的专研了。”
  四十多年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赵青山生活的每一处细微变化也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作为“基建狂魔”里微小的螺丝钉,赵青山越转越有劲,越来越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