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94|回复: 0

[维权中心] 微博维权的强劲反衬了法治的软

发表于 2010-12-20 10:30: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田德政
  12月6日,青岛市四方区居民王国栋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遗书,表示要“用鲜血捍卫自己的私宅”,引起网友关注。12月16日是青岛市四方区政府规定拆迁户王国栋搬迁的最后一天。青岛市四方区新闻中心主任齐玉峰表示,区政府将暂缓拆迁王国栋的房子。(12月19日《长江商报》)
     青岛居民王国栋微博维权的阶段性胜利,也是今年众多的微博维权成功的又一范例。只要是对时事略加关注,就会发现,微博在对抗强权、维护公民权利时,越来越强劲、越来越给力。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微博对公共事件的关注与促使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许多事件一经微博披露,都能迅速引起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于是,不少网民也发起了“咱们微博有力量”、“微博改变生活”的呼喊。
  作为一种工具,微博在培养公共事务参与意识方面,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论辩者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历练。关注就是力量,围观就是压力,微博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新生力量。但微博在生活中的作用,却有些被神化了的倾向,维权功效被拔得过高。其实,微博在更多的时候并非一“博”就灵。甚至可以说,是法律的缺位给了微博更多的表现机会。
  对于不少微博维权者来说,在微博上“以命相搏”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是人们对法律感到失望后,作出的下意识的选择。青岛发生的这起事件,当事人已经在寻求法律裁决,10月13日在当地法院立案,按法律程序,立案后就应当中止行政裁决程序。可是到了10月21日,收到的却是10月12日的同意强拆的行政裁决书。无法通过法律这条通道,于是微博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不久前发生在宜黄县的拆迁自焚事件,情形大抵如此。
  微博维权的成功案例是很难被复制的。当一个事件在微博上披露后,更重要的是多种媒体的跟进与协同作战,唯如此才能聚集社会的力量。如果仅靠微博来单兵作战,所作的努力可能都是无用功。微博改变事件的走向,是许多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否则,你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会被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淹没,最终不了了之。
  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才是公民的守护神。批评、监督公权,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应该是法治社会的宗旨,法治也是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促进公权机构依法治理的要义之所在。可是,不少人却因为法律之路的逼仄,不得不依靠论坛、微博来艰难地拓展维权空间,寻找渺茫的希望。可以说,这是公众普遍缺乏应有的利益表达渠道的一种本能反应。微博在这方面的强劲,恰恰反衬出了法治的软弱。
  在青岛这次维权事件中,微博大出风头,本应担纲主角的法律,却又一次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这是微博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法治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微博看起来葳蕤蓬勃,实际映射出公民在现实法治背景下的一种无助与无力。这也是社会结构失衡,法治扭曲的镜像背后的一种反映。在现行拆迁中,拆迁户诉诸法律渠道的不畅,这些情况能否有所扭转,这就是人们对拆迁新条例的期待之所在。 中国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