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轩亭口。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当过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和欢乐的生活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都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一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坚持下来,从不叫疼叫苦。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派上了用场。
童年虽优裕,但有一件令秋瑾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事,那便是缠足。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就是她没有选择的婚姻大事。她又一次向命运发起挑战,最后仍然是胜利者。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5月17日,秋瑾遵从父母之命,无奈嫁给一个家富却无志,庸碌且无能之夫,王子芳。至此,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恼,犹如困兽。王子芳为了捐官,常常是花天酒地,酒醉如泥,甚至彻夜不归。一次,还伸手打了秋瑾。秋瑾愤然离家住进了泰顺客栈。冲出被困八年的家庭樊笼后,秋瑾决定赴日留学,探索人生之路,探索报国之策。她认定,只有出国留学,才能突破牢笼,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负,才能拯救祖国。
1904年3月临行前,她特意到照像馆拍了一张身着男儿西装的照片,成为历史的纪念。7月4日,秋瑾乘火车到达东京,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彻底走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人生之路。在这里,她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还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活跃分子。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成立,之后半个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在黄兴的寓所庄严宣誓:“联盟人浙江省会稽县人秋瑾,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失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众处罚!”秋瑾由爱国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学生加入同盟会的第二个人,被推举为同盟会的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结束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苦难的祖国。
秋瑾是怀着献身国家,视死如归的决心回国的。
1906年初,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条子和服,腰佩短刀,头发盘顶走进家门时,小弟宗章竟认不出她了,母亲望着女儿平安归来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回到绍兴以后,在徐锡麟、陶成章介绍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体育,1906年3月又到吴兴县南浔镇浔溪女校教日文、卫生等课。
任教期间,秋瑾关心学生,宣传妇女解放,宣传革命思想,受到师生爱戴,却遭地方顽固势力憎恨和攻击,因而,她毅然辞职离开了浔溪女校。
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秋瑾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后来又与徐锡麟共同筹划武装反清起义。1907年7月10日,正当秋瑾积极筹划起义一切即将就绪时,传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杀的消息。秋瑾失声痛哭,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
与此同时,秋瑾发动起义的日子遭人泄密。7月11日,浙江巡抚张曾扬派了300余名清兵去绍兴抓捕秋瑾。有学生得知后,给秋瑾送来消息,请她躲避,而秋瑾不顾众人的劝说,毅然决定以自己的死来推进革命。
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