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05|回复: 0

日本企业团队精神对我们的启发

发表于 2021-5-10 10:07: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还不及我国云南省的小国,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却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不仅要归功于欧美的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的结合,同时还要归功于日本人民强大的吸收能力,他们能把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他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在日本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民族迁徙或外来民族的冲突,种族单一,社会结构比较稳定统一。受中国传统儒教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的家族主义传统和与之相联系的合作精神渗透在了企业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中,这种民族传统要求成员要互相协调,建立相互亲密无间的关系。要有上尊下卑的秩序。企业全体员工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企业与社会“共存共荣”。企业就好像是一个大家族,员工和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每名职工就是企业家族的一个成员,企业成员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家规,对企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正因为日本企业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的灵魂,所以,即使是企业的经营者,也把自己放在“命运共同体”成员的位置上,提出不能把公司视为私有财产,不能随便拍卖。
日本企业强调“和”、“信”、“诚”
“和”作为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包含了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这种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企业员工的生活中,所以日本员工注重与他人合作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和”的观念。
第一,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并且付诸行动,强化团队精神。例如,日本的大中型企业,管理员工采用终身雇佣制,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日本企业共同承袭遵守的传统。这样就使员工产生他和企业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使员工把自己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日本企业内部等级分明。上下级在工作中有严格的界限,员工从不越级汇报情况,但是,这种等级制度并没有造成上下信息不通的隔阂和矛盾,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饭,休息时间和员工一起聊天,一起参加娱乐活动。这就增加了企业和员工的亲和力。同时,如果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对员工抱歉,说如“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而员工心中会非常愧疚,认为自己的失职给企业和领导带来了不便。这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团结一致的氛围。
第三,企业员工的晋升工资主要凭工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工龄,这就限制了工人的“跳槽”现象,鼓励工人在一家企业一直干到退休。雇员工作时间的长短,表现出他个人的忠诚度。对企业的忠诚态度,比员工拥有技能更重要。这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四,把劳资关系转变为家庭内部矛盾关系,劳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可外扬”。
第五,在日本,无论大小企业,都实行员工的朝夕仪式。每天早晨上班铃一响,人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立,在值日员的带领下,大家手指社训,大声朗诵。内容多为“为今天工作加油”之类的话。夕礼的内容都是一些“安全驾驶,平安回家”的话。
这些因素,都使日本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非常强,无论是管理阶层还是一般员工,对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对公司也都很忠诚。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公司,为公司好好干,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在多数企业,员工从早到晚穿着工作服,勤奋工作;下班后也不会马上回家,要么主动加班,要么就和同事聊天下棋或喝酒吃饭来交流思想,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从来就不止8个小时,而是10小时、12小时。怪不得外国人说日本人为“工作狂”,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式的高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新一代员工开始对工作按工龄制定工资或升级的管理方式表现不满,企业也在注重“和”的同时,逐渐开始注重突出个人能力,但是日本的团队精神根植于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中,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依然大放光彩。
从日本团队精神中,我们应该受到一些启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